鄧有利
(重慶市字水中學,重慶 400021)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習目標等,進行有針對性地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從而啟發學生對物理相關知識的深入思考,激發出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可以將復雜多樣的相關物理知識形象、具體地展示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物理相關知識。
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一種,其中很多知識內容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在物理教學中,在教授一節新課之前,教師都要盡量回顧和復習之前講過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通過自我研究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在回顧舊有知識后,能夠更好地建立與新知識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容易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1]。
例如針對加速度這一課,主要是教授速度變化的快慢的知識,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加速度的一些概念,它們的物理意義,以及與速度快慢的相關區別等,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加速度的公式和符號等。所以,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加速度內容知識,就應該先通過課程回顧,回顧之前速度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某人想購買一輛小汽車,他看中了甲、乙兩款車,它們主要的區別在于啟動性能和制動性能,其余方面都差不多,這個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前面曾經學過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那之前的知識是否可以運用到此處,幫助這個人選車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復習速度相關的知識。然后教師給出甲和乙這兩輛車的啟動性能和制動性能的變化圖,橫坐標是t,縱坐標是v,通過甲和乙的速度和時間變化圖,引導學生再一次復習速度-時間的圖像,然后讓學生回答從圖像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在學生回答后得出結論:甲車和乙車的速度都發生了變化,而且速度變化的快慢不一樣,甲的速度變化比乙要快,緊接著引出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出本節加速度知識的學習。
物理學,主要是有效運用數學相關的知識概念,運用實驗等途徑,檢驗推導的相關理論,同時它也是當今世界相對更為科學的學科,在社會中具有廣泛的運用。所以,實驗是物理學習和研究的基礎和核心,實驗教學水平的優劣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物理學習水平的高低。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實驗情況,創設有效地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實驗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提高物理實驗的教學效果[2]。
例如在“探究彈簧彈力和伸長量的關系”的實驗中,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彈力的大小與其形變量的關系,了解彈簧彈力與其形變量的正比關系,以及在實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驗之前,教師要準備彈簧秤、鉤碼、直尺和鐵架臺,以及課件和多媒體展臺等,學生要準備三角板、筆和練習紙等。教師先提出問題:什么是形變?什么是彈力以及它產生的條件有哪些?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糾正和總結,用多媒體展示出答案: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等。接著教師繼續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前面我們知道了彈力的大小和物體形變量有關,那么對彈簧來說,彈簧形變產生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有什么定量的關系呢?然后引出本節課的彈簧實驗。在彈簧上先掛上鉤碼,在鉤碼數量逐漸增多的情況下,讓學生觀察并進行定性分析,讓學生回答怎樣定量描述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通過此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實驗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分組,通過教材討論實驗的步驟,接著展開具體的實驗。教師在在物理實驗時,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主動性,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物理實驗的效果。
物理除了以實驗為基礎外,還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聯系生活,創設相關地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提高他們進行物理探究的效果。在熱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聯系生活中相關的情境,展開問題創設。例如在燒開水時,怎樣節省時間和用電量?方法是可以先加一點熱水,加快分子的運動,使分子擴散加快,然后再逐漸加水。磨菜刀時為什么要不斷澆水?原因是在磨菜刀時,它和石頭摩擦時做功,產生了熱量,于是刀的內能不斷增加,刀表面和內部溫度不斷升高,金屬的硬度變軟,刀口便會鈍化,利用澆水導出熱量,使刀內能變小,溫度降低了。運用此類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有效提高了物理教學的效果。
在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具有廣泛的運用。教師可以分別在課程回顧時、在物理實驗中、在與生活的聯系中進行問題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