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海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土建類專業自2015年開始,已陸續有3屆畢業生,經走訪調研,多數畢業生認為在學院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即硬能力,其他方面的軟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空間起到了無形的限制作用,為此,建筑工程系教學科研管理科組織各專業教研室進行了高職土建類專業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大討論,形成了共識,即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對學生軟硬能力的融合培養。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土建類專業原有課程體系以專業必修課為主,學生可選擇空間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及軟能力,經論證,現有課程體系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構成,原來的總課時不變,通過資源整合和課程改革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對原有專業必修課進行解構、重構,壓縮專業必修課課時,大量開設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選修課,讓學生有課可選,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學習課程,培養個性,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另外,根據貴州實際,開設特色課程,如針對貴州地方民族特色,開設《貴州少數民族建筑》公選課,選取富有特色的貴州本地苗寨、侗寨、吊腳樓、石板房、鼓樓等建筑進行講解,公選課不在于學習施工技術,關鍵在于同學們通過對貴州少數民族特色建筑的了解,增強人文素養,了解民族文化,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以也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為實現將高職土建類學生軟能力的培養植入專業教學過程,先后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相對較完善和成熟的做法,其過程如下:
采取隨機分組方式,每8個同學為一個團隊,分組后不得隨意調整座位,若有教室變動情況,8個同學也必須前后兩排坐到一起,每個團隊由隊員推薦一名隊長,隊長組織隊員共同擬定隊名、口號,牽頭進行團隊建設,煩小隊成員有遲到、曠課、違反課堂紀律等情況,其他團隊成員要負連帶責任。以此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各教研室組織專業課教師把每一門專業課程進行重構,每一門課程由30-40個學習任務構成,每堂課由授課教師進行引導監督,完成2-3個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課前老師指定學生自學內容,由隊長牽頭組織自習,小隊成員撰寫學習心得,下次課上課時老師從每個小隊中隨機抽取1名同學檢驗學習效果。以此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老師根據了解的學生自學情況,布置課中討論任務,提出討論要求和討論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課中討論;每個小隊由隊長牽頭組織討論,團隊成員依次發言凝聚共識,每個團隊選擇1名成員進行專門的記錄,討論結束后,由團隊發言人上臺匯報團隊討論過程和討論結果(團隊成員必須輪換發言),討論記錄上交授課教師進行存檔考核。以此培養學生組織協調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后每個團隊進行課后討論,反思課中討論存在的不足,擬定需要改進的意見,寫出較完善的課堂總結并上交授課教師進行存檔考核。以此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通過對高職土建類專業學生軟實力培養路徑的探索與實踐,效果良好,建筑工程系課堂氛圍已發生質的變化,完全顛覆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得常規教學模式,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每個同學每天有任務,每天有目標,將軟能力的培養融入硬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極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獲得感,大大提高了土建類專業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實現更好的就業,就業后職業生涯更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學生所具備的軟能力是打造學院軟實力的基石,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對土建類專業學生軟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加快了學院一系一品“質量建工”文化品牌建設進程,同時對學院全面提升內涵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要更好實現土建類專業學生軟硬能力的融合培養,根據已探索和實踐出來的相對成熟的上述教學模式,需要專業課程授課教師把課程內容進行解構、重構,分解學習任務及擬定討論題目,任課教師必須要有極高的專業能力、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對課堂的引導把控能力。目前此教學模式在建筑工程系校內教師中已得到全面推廣應用,但外聘兼職教師所授課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此教學模式暫時未得到全面推廣應用,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調研力度,及時了解學院高職土建類畢業生的現狀,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培養符合社會需要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