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忠
(中共法庫縣委黨校,遼寧 法庫 110400)
典故,在古代又稱事類,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載體。南朝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1]解釋起來說,所謂事類,就是文章在達意抒情之外,根據故事來類比說明義理,引用故事、古語來論證今義。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表現出一種含蓄雅潔的風姿。
因此作為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要把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常態化,也要把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常態化,切切實實以典故之史為“鏡”,堅定理想信念、時刻自省,筑牢思想防線。
一是要注重日常積累。習近平總書記在著作《之江新語》中的用典,精彩而又恰當,給人一種貼切之感,這能充分反映出他平時的閱讀量和學習量是相當大的。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把學習常態化、端正學習態度是領導干部用對典的前提。[2]黨員干部積累經典一定要做到三點:
一要下足功夫。用典是在無形之中積累“功力”,不可能“立竿見影”,也許需要在若干年后才能顯示其功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廣大黨員干部應該牢記這條古訓,能夠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專心讀書、靈活讀書。平時功夫下到,需要時才能信手拈來,相得益彰。
二要閱讀廣泛。典故是經過較多實踐和學術提煉而來的一般性哲理的概括,有中國傳統之典,也有西方文化之典,更有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新典。廣大領導干部要通過研讀傳統經典,觀成敗、鑒得失、明是非、知興替;通過研讀西方經典,養成高屋建瓴的氣度和探索把握歷史規律的自覺;通過研讀新興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3]
三要注重積累。“胸有詩書氣自華”,胸中無墨,怎能潑灑成文?沒有日常對經典的積累,怎能在與人交流時信手拈來,揮灑自如?黨員干部寫文章、講話如果能夠巧妙地引用一些典故,不僅能讓文章錦上添花、講話更加吸引人,還能提升一定的文化氣質,從而提升自身魅力。當然,這不僅僅依靠閱讀的積累,也是需要人生的積累。
二是要開動腦筋思考。該怎樣學習和研究經典著作?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肯定行不通,必須通過細嚼慢咽去感悟經典著作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
一要學會追溯歷史。典故蘊含的經驗、教訓、哲理等文化精髓具有持久永恒的超越歷史意義。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些事件總會一再重演。因此,在學習用典時要注意追溯典故的來源,重溫典故的歷史,挖掘典故的思想,借鑒典故的經驗,在新時期的語境中賦予其新的思想生命,也就是要用歷史眼光自覺接受傳統文化。
二要學會融會貫通。實踐證明,經過熟讀深思得到的知識,如果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在實踐中就能更加嫻熟地得以運用。要貫通古與今,貫通知與行,善于聯系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結合自己的經歷,善于講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做到思想精辟深刻、鞭辟入里。
三要學會創造創新。要將經典文化同現階段的世情、國情、黨情有機集合,創造性轉化出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符合正確意識形態走向的新時代中華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確保文化自信之路暢通無阻。
三是要靈活運用經典。廣大黨員干部要以講政治的覺悟,邊學邊思,在密切聯系群眾偉大實踐中,領會經典蘊含的精神,并指導現實的工作,這才是新形勢下典故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要學以致用多實踐。學習經典的落腳點在于運用。“言不茍造,論不虛生”,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結合當前實際,賦予經典以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樣態中詮釋傳統經典,在娓娓道來中展現經典魅力。我們有的黨員干部寫文章行云流水,做匯報頭頭是道,但是面對群眾時說話不接地氣,群眾聽不懂、不愛聽。黨員干部要多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經典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在用中學、學中用。
二是深思熟慮慎用典。對領導干部而言,一言不正,四方聽之,其用典不可不慎。學習用典不是簡單的文字功夫,不是為用典而用典,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黨員干部一方面要克服擔心出錯,用典不恰的心理,一方面也要防止過度用典,不能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和博識,過多引經據典,講話寫文章顯得華而不實。
三要襟懷坦蕩用明典。在用典時為了說明事理是明典,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是暗典。一個用典故說話的人,是在用千萬個聲音發聲,帶著充足的底氣,有著無窮的力量。黨員干部說話做事就要坦坦蕩蕩,弘揚正能量,做到以理服人;要以更加高遠的眼光和寬廣的視野學典用典,切實增強文化自信,涵養浩然正氣,堅定理想信念,積蓄精神力量,凸顯用典的現實意義。
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讀經典不僅優化人格、鑒古知今,更是共產黨人經政緯國的智慧之源。黨員干部要向習近平總書記這位“用典高手”學習,細細品讀經典,做到學深學透、把握真諦,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保持思想和發展定力,真正在深層次上提高思想理論水平,用學習的成果不斷打開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