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張樹楠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十一屆三中全會預示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文學藝術界上,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單田芳播講的《隋唐演義》,劉蘭芳播講的《岳飛傳》等紅極一時。1982年由王剛播講的歷史革命題材的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創下了小說收聽史之最,當年創下了3億的收聽量。90年有聲書依舊健康向上發展,《白鹿原》播出,也為小說的銷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有聲讀物在我國興起到發展,以極快的速度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1]
90年代中期開始,有聲讀物開始進入一個發展的低谷。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第一,有聲書的產量和質量相比較于80年代有較大的差距,導致聽眾的流失。第二,廣播事業蓬勃發展,電臺節目愈來愈豐富和專業,板塊化節目的出現擠壓了有聲讀物的播放時段。第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電視文化突飛猛進。90年代開始,電視媒體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也是導致有聲讀物市場開始進入低谷的重要原因之一。
進入21世紀,傳統媒體下的有聲讀物在艱難地發展著。恰逢互聯網在中國開始發展起來,新興的傳播方式給了有聲讀物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2003年,首家互聯網有聲書網站“聽書網”開始運營,開始了以聽書網形式的有聲讀物下載傳播方式,人們可以用MP3,MP4進行下載收聽。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有聲APP如雨后春筍一般開始生長起來。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喜馬拉雅注冊用戶4.7億、懶人聽書注冊3億、得到App付費用戶2200萬。有聲閱讀已成為推動閱讀市場增長的中堅力量。
1.生產方式多元化
大多數的移動端有聲APP采用了多元化的生產方式,首先是PGC模式,和出版社和書商簽約,購買版權進行有聲書的制作。第二,模仿了YY語音的模式,UGC模式,所有用戶只要注冊了APP賬號,認證以后就可以上傳自己錄制的讀物,供全網的用戶收聽。兩種模式結合進行有聲讀物的生產,極大地提高了聽眾的粘性和產量。[2]
2.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有聲書市場愈加的成熟和穩定,也催生出了多種的推廣和傳播方式。UGC模式的興起,使得有聲讀物大量涌現。改變了多年前,人們的線性收聽收看方式。有聲讀物平臺興起,匯聚海量內容,用戶規模龐大。網絡電臺、手機APP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均可制作上傳有聲讀物。同時,客戶端的有聲讀物還可以在不同平臺進行分享,極大的促進了有聲讀物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
3.版權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對于音像制品的版權把關越來越嚴格,相比于多年前的盜版泛濫,侵害創作者權益的事情已經得到了極大地遏制。各大有聲平臺都和書商、出版社、網站等簽約,進行版權的收購買斷。獨家的正版內容將成為移動端有聲APP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在UGC模式下,有聲主播也是每個平臺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總而言之,在版權日益重要的今天,能夠擁有獨播權和知名主播的平臺,可以保持其生產的豐富性和持續性。
4.大數據下的有聲平臺
聽眾每天都在關注什么內容,平臺后方都能進行實時的監測,同時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內容推送,真正做到了私人訂制,專享服務。大大提高了聽眾的粘性和收聽率,從而使平臺自身更加穩健的發展壯大。
1.消費人群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的時間都是碎片化。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選擇電子書來閱讀,而隨著移動端有聲平臺的興起,學生、白領、上班族都會選擇用聽書來代替閱讀文字。
2.消費方式——免費到付費
和其他行業的平臺一樣,首先是前期資金投入,培養用戶收聽習慣,靠廣告收入盈利,而后開辟付費專區,逐漸加大力度,將一些資源從免費專區轉到付費專區;新增會員專區,提供會員精品聽讀資源。
縱觀整個有聲書讀物市場,雖然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但我們已經能看到有聲讀物市場的潛力無限之大。作為數字出版行業的新銳,我相信有聲讀物一定可以一路高歌的走下去,當然這也需要更多的傳媒人、演播者、作者一起努力才能做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