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其爾 吳仁群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大數據技術描述了一個技術和體系的新時代,被設計于從大規模多樣化的數據中通過高速捕獲、發現和分析技術提取數據的價值[1]。2014年,“大數據”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
出版社要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大數據的價值并不是數據本身,而是通過整理這些海量數據,得到有助于人們判斷的結論。出版社借助大數據的價值研究,促進選題策劃的精準、編校工作的簡化,以及創新營銷的順利進行。
以往出版社常采用“提前征訂法”作為選題預測手段。當征訂數值與預測數值之比在15%至20%左右,就被認為預測準確[2]。這樣的征訂方法在大數據面前顯然面臨著淘汰,目前出版社可以采用大數據預測的方式進行選題策劃。首先出版社在選題策劃之前,收集大量的用戶評論、用戶點擊量、用戶下單量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后通過數據分析,找出讀者最感興趣的方向,做出一些產品來吸引讀者。如果這些產品銷量大增,成為爆品,出版社可以相應的配套產品或類似的爆品以促進銷量。這樣精準的預測是以往不曾有的,所以,抓住大數據預測這一價值,為出版社來帶更多的利潤。大數據在分析讀者偏好的同時,也調查著出版物類似物的市場狀況,以避免跟風的情況發生。這樣一來,出版社在精確了選題策劃,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出版浪費現象。大數據不僅有著預測功能,還有著共享功能。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共享功能,鼓勵用戶踴躍的參加選題策劃的環節,參加選題的定制,使出版社獲得更加精準的策劃方案和開源性的選題策劃模式。
在傳統出版社的流程里,編輯是出版社最為重要的職位,而加工與校對又是編輯工作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所以,加工與校對所消耗的時間不容忽視。而現在的出版社,大部分還保留著原始的“三審三校”的工作流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3]。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出版社應當制定一套優化編校工作流程的程序,而編輯則應當提升自我的信息技術能力,熟練的掌控應用程序,以大量縮短工作時間,使編校工作更加簡短,有效。而且,利用系統進行編校工作可以大量減少出錯率。出版社通過減少編校時間,和降低出錯率,大大提升了出版流程的整體效率。同時,大數據可以大大減少編輯和格式化腳注、引用的文獻資料、引用的列表等[4]。如果這樣的大數據系統被建立起來,所有稿件里的書目來源的引用,都可以和系統中的信息相比對。所以,出版社可以通過減少編輯腳注,參考文獻等,節約大量的時間和更多的金錢。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用戶對于商品的需求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必須擁有,而是在沒有擁有商品的前提下,還能夠使用商品。所以,出版社可以出售或者租賃給用戶。當然,出版社一定要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將等量的數據價值相應的轉化為產品的價格,價值越高,價格越高。如果要進行這樣的收費模式,用戶的使用過程必須可以被記錄并量化[5]。大數據恰巧可以做的這些,大數據可以實時記錄用戶的使用過程、使用時間、使用強度和使用頻率。在銷售策略方面,出版社可以根據出版物的內容,形式等制定版稅。越好的文章,作者收益越大,這樣不僅吸引了作者,還保留了資源。在用戶方面,出版社可以通過用戶畫像分析,給用戶建立模型。這樣一來,出版社不僅可以引導用戶搜索,促進用戶購買,而且可以給用戶進行個性化推送。針對不同用戶,定制更優的定價策略與定價模式,以促進更多的交易達成。同時,可以采用按需訂購的方式,既方便了用戶,也為出版社庫存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目前,并不是所有出版社都完全實現了數據化,并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便捷。不是說大數據所帶來的全都是優點而沒有缺點,但市場趨勢是這樣,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出版社要想繼續前行,必須借助大數據為支撐,否則將會被市場所淘汰。大數據對出版社的發展畢竟有著很大的影響,且優勢大于劣勢,不論是在選題策劃,還是在編輯工作中,更是在創新營銷里,大數據給出版社帶來的價值不是一星半點,出版社必須持有對大數據的正確觀念,采取積極并有效的行動,促進出版業實現整體數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