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娜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德國雖然在中世紀還處于邦國分立的情況,各邦實施封建奴隸制度,19世紀在歐洲群體當中還處于落后保守的區域,而法國此時已經開始大革命了;日后各邦,像是普魯士邦,奧地利邦參與反法戰役中屢戰屢敗,讓德國各邦國意識到了社會變革的重要性,于是在1807年普魯士首相施泰因發布《十月赦令》,廢除農奴制,實行土地買賣自由以及允許自由從事工商業活動等政策;1811年,繼任的普魯士首相哈登堡頒布《調整令》,規定各類農民對封建義務的贖買方法。舉例來說,根據法令,農民可以通過向"容克"(意指貴族地主階級)交付現金、租稅、擔任勞役或交出土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來贖買封建義務,成為土地的主人。在這樣的政策下,不僅讓"容克"們擁有了雄厚的資金基礎,農奴們也成為了自由經營的小農戶,完成農業資本主義化,史稱"普魯士道路"。
接下來就要提到俄國的農奴制改革。15世紀末俄羅斯終于擺脫了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之后,以莫斯科為中心形成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中農民成為貴族的軍事采邑上,淪為農奴,因為"采邑"就是指君主將封地俸祿劃給對自己效忠的下屬,農奴制就成為了處理領土擴張中多出來的農民的政策。不得不說,根據前面提到的農奴制的壞處,農奴制實在應該只能算是應急的分封政策,但是反而在農奴制的逐步強化下形成沙皇專制制度了。不過主要可能也是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會大量用到這樣的政策,所以弊端并不會在當時展露出來,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走下去了。所以,在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的戰敗將農奴制的弊端暴露在了亞歷山大二世的面前并促使他在1861年實行農奴制的改革。
看過核心更改的內容,本質上和德國農奴制的改革是類似的,基本都是給農民權利說可以擺脫地主的控制來自己創業,而且地主們也確實賺到了贖金,但為什么亞歷山大二世就給人家暗殺了呢?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資料都提到了一個"由上而下,有很多局限性",那"由上而下"到底怎么帶來局限性呢?在我在查過資料后,它說:"如果是自下而上的起義,那么百廢待興利于重新建設.而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觸動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利益,改變現有的政治經濟體制,經濟的轉型需要國家的支持.比如,農奴改革中允許農奴以部分錢為自己贖身,那么這些人就成了自由民,對社會的不穩定起了影響.而農奴成為自由民,農業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國家既要投入技術保證農業生產,也要在城市興建工廠來接收城市自由民的出現,保證社會的穩定。由上述材料可得知,它的論點是"‘自上而下’可能會出現‘自由民’對社會治安造成問題,需要額外的金錢新建工廠來接受自由民。"但是我覺得這個論點很不穩,因為其實德國同樣也是"由上而下",就是由政府頒布政策來進行改革的,但為什么俄國會有這個問題而德國就沒有呢?
“在我第一次發現,‘這贖金大大超過了土地的實際價格。’由此我推斷,過量的贖金可能是導致農奴不滿的一個因素,因為沒有太多的資本基礎為農奴,但現在房東擺脫它,但擺脫了它,因為它不能被種植沒有錢。缺乏經濟實力的農奴別無選擇,只能留在房東那邊繼續工作。即使他們不被稱為“農奴”,他們仍可能與農奴生活相似。他們被剝削了,顯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房東也因為無論如何,越多人種植自己的土地越好,不要失去幾塊錢,只是讓他們走了。而這時的普魯士就特別拼了,搬出了著名的"鐵血將軍"——俾斯麥,運用戰爭與暴力而不是辯論與投票治理國家。而且1864年和1870年之間,“三場王朝戰爭”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都相繼發動,所有這些都取得了勝利,而德國統一的完成做了充分的準備,讓國民更有信心。軍事沒有問題,家事自然安心,成功鎮壓完周遭的強國之后自然有時間和精力處理國家內部的政治問題了,而俾斯麥將軍也一改"鐵血"風范,與周遭鄰國達成"柔"外交,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打擊封建勢力;統一貨幣,建立銀行,推行福利政策等,讓德國處在一個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中。一切安好,農奴制的改革自然只是小問題。最后就能成功了。
綜上所述,雖然兩者面臨同一個政策,德國和俄國農奴制同樣都是使用由上自下,由政府向下級頒布政策的情況,但是當我們聯系到兩者的社會背景,政策本體的內容以及國民的民族意識的話,就會發現種種因素都會造成政策結果造成的巨大差異,以及后世的影響。我們要剖析地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