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童 孫利利 張燕杰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隨著世界全球化發展,技術交流推廣、人才流動創收、知識傳播共享成為必然趨勢。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檢驗標準都在市場服務和企業實踐中進行,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政府、院校、學生、企業等參與者均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擔任重要角色。但是,由于諸參與方擔任角色和參與途徑不一,合作期間較難達成統一目標,造成高效開展校企合作阻力較大。只有充分研究企業在高職院校中作用,才可更好開展校企合作。
1949-1978年為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建立期,此階段校企合作雖密切,但受當時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限制,其合作層次仍較低,其主要形式為“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方式。1979-2001年為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改革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和高職院校都快速發展,但企業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企業由此缺乏熱情,兩者關系較松散,“產教結合”再次成為重點,明確了校企合作的方向。2002-2006年為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確立期,隨著社會主義實操經濟的確立發展,在國務院領導下,意識到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其主要發展形式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類型成為以企業為中心和以學校為中心并存,此時發展水平為較高層次,意識到企業和職業學校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共贏。企業深層次、整體參與職業教育是未來發展方向。
“2+1”模式為“工學交替”模式,高職教育分階段進行,前兩年主要任務是在學校學習理論基礎知識,第三年的重心轉為企業實踐,這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交替的模式。企業作為此種模式存在的社會基礎,為此模式必不可少的主體。
“校中廠、廠中校”模式,是一種企業提供技術方案、設備儀器;高校提供場地、師資等資源,雙方深度合作,共享資源、共同培養所需人才的一種模式。學校還可聘請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打造雙師型教師,促進人培、教學計劃等教學環節的改革。
“訂單”培養模式,是學校按企業的預測人才需求量,重新設置課程,培養定向就業人才。企業在此模式中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校以企業所需為中心,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使其更具先進性、應用性和針對性。
“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師資隊伍、企業、學生等各因素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社會實踐發現科研課題,通過科研更有利于企業發展。此模式緊跟時代、企業發展步伐,把新鮮血液注入學校理論教學,同時輸出當下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企業發揮作用及作用也不盡相同,現分析如下:
首先,企業作為工作現場擁有較先進的技術、設備及較雄厚的資金,成為學生實習實訓的主要基地和經費的主要來源,保障學生實踐學習的順利進行。其次,企業中的一線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可以作為雙師型教師補充學校教師隊伍,把企業第一線的技術等方面帶入課堂,學為所用。并能夠將實踐中的具有研究性的課題,帶入學校,發揮學生及教師的能動性,做到教學實踐相結合。同時,學校也可依附托靠企業培訓教師,開展不與企業脫節的教育。
企業作為學生就業崗位的主要提供者,是職業教育的需求主體,亦是直接受益者。從一定意義上講,職業教育培養的高技能人才就是企業未來戰斗在一線的職工。高校教育可根據企業所需的技術人才要求,適當調整與其相匹配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教學環節,避免出現人才供求的矛盾。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最終通過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決定,其評價視角不同于學校。一般對其職業道德、職業潛能和職業技能等各方面綜合評價,其評價不僅能反映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反映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的培養目標的完成度。這些評價更具針對性,能及時反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實質上反映了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需要和被需要的利益關系,是一種不同組織間的合作關系。但雙方所需不對等,易造成“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企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高,作用就越大,雙方只有深度合作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技術人才,走進共贏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