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冬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河南 鄭州 451191)
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首先要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母”概念。學術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是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一種觀點是學者們從網絡的技術性角度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界定,把網絡看作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陣地以及新方式,此觀點主要是從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角度進行探討,強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但是學者們在概念的表達上過于簡潔。第二種觀點是學者們試圖超越“工具論”,從人的角度界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網絡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此觀點涵蓋網絡與人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關系以及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等方面,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動性,但是具體實施主體并未指出。
筆者比較贊同這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即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團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網絡素養要求,以網絡技術平臺為載體,對網絡受眾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網絡受眾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界定有助于理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針對高校校園網絡和大學生網絡行為而開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目的是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網絡道德。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新媒體獨有的特性。
教育空間的虛擬性包括教育活動存在方式與主客體交往方式的虛擬性。首先,網絡技術支撐網絡空間,它把現實世界里的東西轉化成了沒有質量和重量的二進制代碼,以數字“0”和“1”組合的虛擬形式存在。這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其次,網絡交往主體身份的虛擬化和不確定性是虛擬性的又一突出表現。由于網絡信息的虛擬性與非接觸性,人們之間不論種族、性別、年齡、信仰等因素可以自由的建立聯系,受教育者可以相對自由的選擇何時何地與何人建立何種程度的關系,甚至解除關系,大大增強了施教關系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空間制約因素。正如卡西爾所言,人們更多地“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2]。網絡生活實質上同樣具有實在性,生活在網絡空間中的人和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有感情,會疲憊,會饑餓,甚至網上任何事情都會在現實中的人身上發生,這表明活動于網絡空間中的人同樣也影響著現實世界,其網絡行為、網上思想情感的表達都是現實的。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能體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互性與平等性。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一入學便在相關教育制度的規定下與班級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其他教育主體建立教育與受教育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以面對面、單向度互動為主,體現兩者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不僅是瀏覽、選擇、吸收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還是制作、發布、傳播網絡思想、觀點的教育者。教育主體也可以在網絡聊天室、網絡論壇、網絡貼吧、網絡朋友圈等參與大學生的話題討論,網絡使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度互動轉化為雙向度互動,進而發展成為不同類別的多維度互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較好地發揮其主體性。交互性特點決定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網絡社會中具有平等性。網絡打破了人們在現實人際交往中遇到的諸如門第的差異、職業的差別、財富的懸殊、文化背景的不同等種種障礙,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的交往關系。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由的訪問利用信息資源,網民可以與不同國籍的人交流,可以給陌生人發郵件。教育主體通過提供、選擇和引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式的說服教育,更加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時效性,網絡更新速度快,且在極快的時間里把信息傳播給全球范圍內的用戶。互聯網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瞬間生成、瞬間傳播、適時互動、高度共享的網絡系統,其中信息的制作、獲取、傳播都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網絡使得學生可以在虛擬課堂、網絡論壇、虛擬社群等完成討論、發言、作業等,而不必像傳統教學模式那樣必須在固定教室固定時間接受教育,這樣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極大刺激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各種信息和資源的利用率。高校利用網絡可及時發布、更新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時事新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等,進一步增強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由于網絡空間的不受限制,數據庫里面有以往發布的所有信息,這極大地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2018年“湖南城市學院王棟事件”、“長春長生疫苗事件”、“高鐵霸座事件”“中美貿易摩擦”等都凸顯了網絡媒介傳播的快捷性,教育者可以通過這些事件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進一步增強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個性化與形象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特征之一。人們通過一根電纜把彼此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在現實社會中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面,人們可以與陌生人毫無顧忌的交流,即使身處地球兩端也可能變成知己。一是從受教育者角度看,大學生通過個性化的QQ頭像、生動形象的網絡表情包、妙趣橫生的網絡簽名、千姿百態的博文、微信公眾號等展現自己,以實現對現實平庸生活的超越。大學生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相應的網絡社群,比如常見的“朋友圈”、“影視圈”、“潮拍圈”、“攝影圈”等各種圈子,內含大學生感興趣的職業規劃、專業賽事、時尚娛樂、遠程教育、藝術文化等欄目,既可以自己加入相應欄目的討論組,也可以邀請志趣相投之人加入。二是從教育者角度看,網絡的普及和使用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整齊劃一的模式,教育者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學生在網站的數據,了解大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既滿足了個體自主選擇的需要,也豐富了教育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另外,網絡更加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由于網絡技術的虛擬實在性,教育者通過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的網絡動漫、Flash圖片、音頻、視頻等促使大學生運用各種感官感知,這種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感官感知學習效果。
網絡的開放性造就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開放性是網絡的核心特征。網絡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門或某些國家的專利,而是全世界人人共享的虛擬空間。網絡的開放性打破了人與人之間因地域、年齡、職業、國家、民族的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擴大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范圍。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的主要職責是思想政治理論灌輸,教育主體是教育者且具有權威性,教育范圍主要是在教室和校園活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高校教師的教育主體作用受到削弱,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是開放式的,這里面不僅包括傳統的說服教育,還包括引導法、情景教育法等,讓學生自己提供素材、選擇資源,發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高校可以邀請處在不同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通過網絡直播為大學生進行授課,與大學生共同探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同時專家的網絡課程還可以使處在不同地域的大學生分享,以此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網絡的開放性必然導致網絡內容的多元性,包括積極的思想內容與消極的思想內容、高雅內容與低俗內容、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等交織在一起,多元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品位、不同價值觀、不同精神需求的受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