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麗
(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近年來我國從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后,學生的管理模式也歷經了改革創新。而我國一直堅持著剛性管理模式,即以規章制度作為重點,以傳統的管理經驗進行圍繞,利用說教和管教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受到制度和紀律以及經濟因素的刺激,高校往往通過一些規章制度,獎助學金等手段來約束管理學生。而高校管理人員則將學生管理工作當成一項工作,沒有把學生當成服務主體,而是將學生當作受教育管理的對象。往往只強調學校和規章制度的權利,從來不重視學生的自主權益和個人意見等。
近幾年我國逐漸步入高等教育教學階段,我國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且大都經歷過高等教育階段。正因如此,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環境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而高校管理的學分制、招生制度、自主擇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慢慢體現出不足之處,因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大都具有一定特點和要求,而傳統管理模式在根本上違背了創新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需要,無法滿足高校學生管理的實際需求。所以,我國高校要盡快轉變學生管理模式,努力構建民主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這不僅是高等教學改革的實際需求,更是我國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當前,各高校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方針,將柔性管理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從而努力營造一種剛柔并濟的學生管理模式,從根本上促進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效率效果,強化學生管理工作的穩定進行,使其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洪流。
柔性管理起初是由西方經濟管理學中提出的一種概念性管理模式,并且是基于剛性管理模式來相對提出的。剛性管理模式的特點在于,它是以規章制度作為重點,利用規章制度和紀律規范、獎懲模式來進行圍繞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作為傳統管理模式中的經典案例,在當前時代環境中,卻不適用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之相反的柔性管理模式則是以人為中心,通過對企業或者學校的實際情況,從價值點和文化精神氛圍出發,并在這幾種因素共同深入的基礎上,采用非剛性要求的管理模式,從而在工作者和學生的心中形成一種潛在意識,并將這種意識逐漸轉化為說服力,最終變為個人實際的自覺行為。
而這種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是靠外力作為主要途徑來進行管理工作的,而是靠人性解放和權利民主的管理模式,深入解放每個人的內心,從而激發個人的內在潛力和主動、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最終真正使他們做到保持心情暢快的同時,來不斷進行自身的創新發展,最終成為個人發展和社會競爭中的力量源泉。這種柔性管理模式,不僅具有其內部潛在的驅動性,甚至在影響個人能力和激勵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促進作用。這也充分證明,柔性管理模式的內在特點為,依靠個人的意志和能力,最終達到自身約束能力的提升,從而具備自覺管理行為。
柔性管理的內在核心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這不僅表現在個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基礎上,更是采用非剛性管理原則,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一種潛意識的說服力,這種說服力則能夠將上級所要求的管理作為個人的自覺行為。并且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同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理念相互融合的作用下,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生能力會大大增加,并且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最后,這種管理模式的相互契合,即是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中能夠應用并實行的具體依據。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日益復雜,例如由于學生的個人素質較差、學生比例失調以及多校區辦學現象的發生,使得高校學生教育環境復雜交錯,相應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也具有著一定的變化因素和突發因素。面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國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高校學生的管理,所以需要能夠及時做出決定的柔性管理模式來進行高校學生管理。
我國現如今的高校學生群體,大都是具有較高知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的特殊群體,同時也是高校管理的主體對象,因為這些學生是朝氣蓬勃的,正充滿著信心和決心,將未來投入到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的潮流中。通俗的講,現代高校學生的彈性特點,主要是由于我國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從而為學生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生環境,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隨即得到了提升,而民主意識的增強也促進了競爭意識的形成,導致學生內心的心理想法不斷增加,對待公平和完美的態度也逐漸強烈了起來。這些特點都是現代高校學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針對學生來說,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已經形成和滿足,自身的心理將會凸顯出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理解和尊重這兩個心理因素,因為學生不能夠被消極和被動的管理模式約束,學生的民主意識的提升,也使得學生不愿被束縛在各種規章制度的壓制之下,他們對待任何事件和條件都會有一定疑問,因為他們有資本也有理由進行質疑,也有能力分析判斷這種問題是否正確。這種連環反應也要求高校學生管理者們做到相互依存的管理模式創新發展,因為如果只采用一種管理模式,不僅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高校學生教育教學模式,在高校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學習環境中,管理模式的僵化也給學生增加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會導致學生拒絕學校管理,而新時代的柔性管理模式,則從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內心的基礎上,更能夠得到學生的理解支持,從而使學生提升信服力,形成自覺管理約束的能力。
柔性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服務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管理模式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學生則會以自身為中心來進行自我意識完善,從而達到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最佳途徑。而學生管理者們也必須在管理工作中學會尊重和理解、信任學生,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內在潛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進行高校管理活動的展開。另外,柔性管理說到底是對學生的管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重視,柔性管理更是人文管理,只有對學生的管理加強,才能夠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
單獨的柔性管理模式并不能滿足現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這需要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共同作用,促進人文關懷管理和規章制度管理的相輔相成,從而實現有效互補。例如,在進行柔性管理之前,不能夠排斥其他管理行為,要在掌握具體的組織行為的前提下,針對事物本質來促進事物發展。但是在剛性管理中,必須在其中增加柔性的人文管理手段,并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將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模式、管理理念、歷史文化等各項條件因素融入到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從而使管理制度更具人文關懷。這種管理制度同時兼具人文關懷和靈活的監督作用,因為僅僅憑借著單一的管理制度約束,不僅不利于高校學生個性發展和情感共鳴,師生間的和諧相處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情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兼具著人們內在心理的好惡情緒反應。因為情感往往作為影響人們思考決定的主要因素,并且現代高校學生基本尚未具備理性的判斷能力,無法分析判斷事件的潛在內涵,所以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融入情感交流,利用情感傳遞和良好的情緒特點影響感化學生,才能夠使得管理和教育教學具有說服力,真正實現柔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