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蕾
2017年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圍繞“教育改革發展”問題,針對高校思政課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到的情況,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內容不適應學生的需要,“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1]。純講理論、板著面孔的思政課注定會導致“低頭族”。要讓思政課變得有魅力,無論是考核方式還是教學形式,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授課細節,都需要仔細鉆研,積極創新。思政課課堂教學應該進行創新教學模式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政課課堂上適當加入“情景劇”教學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通過“情景劇”主題的確定、劇本的編寫、人員的分組、表演、各組的交流等一系列的調動過程,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地鍛煉,學生能最大程度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并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
筆者根據本學期所講授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認真挑選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合班進行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模式探索,一方面通過“情景劇”教學,培養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以致用,突破傳統地依靠理論教學的方式,實現思政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情景劇”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對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再次,改革目前思政評分機制,加大思政課實踐內容,優化“情景劇”參與程度和質量的評分,最終實現思政課期末評分機制的理論和實踐并重。
社會性體驗活動的缺乏。習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2]傳統的思政課堂注重單一的知識傳播,忽視在課堂中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的個體認知和知識認知往往不能有機結合,要實現思政課堂的融合性必須改革目前的教學方式。“情景劇”教學模式側重學生將思政知識和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同組同學的分工合作,同教師、同學之間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實現知識體驗的完善。
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完善。“我們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3]因此,思政課必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要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加“情景劇”實踐,敢于作為、敢于擔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同實踐相結合。
課程評分體系的單一。傳統的思政課以分數為主要評分體系,缺乏個性化的評價途徑。高效的思政課評價體系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知識、思想、人格等全方位的指引。“情景劇”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從選題到分組、排演、展示、交流都可以全方位參與,在期末的總評中可以加大“情景劇”的分數所占比重,充分體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
學科交叉的融合性不足。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新趨勢,目前思政課存在教師學科背景單一、交叉教研能力不足等問題。“情景劇”的教學模式可以選取編導類、表演類專業的學生作為試點,積累好的經驗和實踐探索再逐步向其他專業推廣。
課堂延展性不深。固定時間、地點、授課模式的傳統思政課堂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思政課的新要求,采用立體、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可以讓課堂從教室延展到圖書館、教育基地等,拓寬了思政課的空間維度。“情景劇”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專科知識和思政學科知識進行延展,提升思政課的參與性和吸引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情景劇”導入。主要向學生講解本次“情景劇”教學探索的目的、意義、采取的方式方法、評分機制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挑選2018年由導演陳可辛用手機拍攝的賀歲短片《三分鐘》給學生觀摩,以利于學生對“情景劇”有一個整體初步概念。
主題內容選取。經過師生討論,第一期情景劇教學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九章作為范圍,學生可以挑選相關內容進行情景劇主題選擇,首先確定情景劇題目,列出備選主題供學生參考,學生可不拘泥于備選主題。針對本次主題,師生討論確立了中國夢和個人夢、腳踏實地、責任感、勤于圓夢等主題。
分組安排。根據本次“情景劇”教學模式實踐探索所挑選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1801、201802合班人數進行分組,分為7組,每組10人左右,設一人為組長便于師生溝通。每組內進行內部分工,根據每組學生特長情況,設立導演、編劇、演員、攝像、劇務、后期制作等,最終每組提交一件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作為評分依據。
“情景劇”排演。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情景劇”的準備與排演,師生全程都進行互動交流,對于排演較好的小組可以在思政課堂進行展示,由合班全體同學進行討論修改。對于經過多次修改,展示反響較好的“情景劇”可以延展到其他思政課班級進行表演,以期待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推廣。
短視頻展示。排演完畢,各小組進行短視頻制作、后期修改、完善,在課堂進行講解播放,包括主題的選取、內容的編排、制作過程等,根據展示整體效果,教師進行現場點評并公開評分。對于最佳團隊的評比可以在非本班進行,以利于“情景劇”的推廣和評比的合理性。
評估交流。“情景劇”展示完畢,但教學活動不應該結束于此,可以組織合班學生進行交流、師生互動討論、提交感悟作業等,深化學生對“情景劇”的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思政課的課程教育目標也較好地實現。
將理論知識帶入具體的“情景劇”模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學生通過“情景劇”六個模塊的探索學習實現了自主能力的培養和課堂的延展性。以上是筆者本學期在思政課堂開始探索的“情景劇”教學鏈,用“情景劇”的方式把思政課內容演繹出來,讓思政課內化于心,融情于景,寓教于劇。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浙江大學調研時指出:“應努力實踐使思政課的內容和方法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中回到地上、從文本進入學生心中”。[4]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指出:“堅持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5]對“情景劇”教學模式的探索能發揮實踐育人功能,拓展思政課多樣化教育渠道,創新課堂內外聯動機制,這樣的探索既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又改變了部分學生對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的片面認識,提高他們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把思政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