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艷鋒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組織力”立足組織體系建設的新視角,凸顯了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時代新內涵。
黨的十九大后全國教育大會召開,近年來教育部出臺系列文件制度賦予了新時代教學管理新內涵。如,2019年6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明確提出:“嚴格教育教學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動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019年10月教育針對課程建設發布“《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提出總體目標是“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嚴格課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制度文件出臺,為教學工作落地踐行指明了方向。其中具體的做法在文件中也有表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由此可見,組織力體現在教學工作的宏觀、中觀與微觀不同層面,形成了在組織構架上的教育法治治理體系結構。圍繞打造一流本科教學,追根溯源,“教學為了什么?教學干什么、怎么干?教務管什么、理什么?怎么管、怎么理?”在思想理論上指明了方向、布局了實踐的路線圖。
圍繞教學管理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思想轉變、流程再造、目標達成這些都需要基層組織機構通過組織體系建設,運用組織力建設相關理論指導來實現。因此,從教學管理的底層邏輯出發,發揮教學管理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賦予教學學術組織管理的職能與作用顯得極其重要。這也是由教學管理的新內涵、新特征所決定。
教學管理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立德樹人思想,把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貫穿于教學管理全過程。
教學管理過程要有斗爭精神。教學管理中有不同的利益主體,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教學管理者是居中協調教師、學生的合法化利益,合理化的訴求。因此,在管與理的過程中,要鑒別合法與非法;區分有理與無理;斗爭要分清性質,要做到依法依規、有理、有利、有節。
教學管理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特征。教學管理具有行政職能與學術職能的雙重性,新時代的教學管理,政治性、學術性特征增強,依法依規行政管理,教學學術標準、教學規范標準的尺度掌握要求教學管理者必須從思想與行動上實現不斷自我革命、自我創新,跟上時代步伐,領跑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
教育各方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教學管理模式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的組織體系法治化、規范化,精準對標。宏觀頂層制度設計、中觀運行機制完善、微觀的執行力到位,貫穿教學管理全過程,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全鏈接方式。教學管理的精細化,具體體現在各環節建設與改革的組織建設與執行力上。
教學管理人員學習力必須不斷提升。教學管理人員的政治站位、學習能力、執行力水平對教學管理工作尤其重要。政治學習與業務學習深度融合,在學習中增強斗爭本領。要求在學習中增強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工作中自覺同黨的基本理論對標對表,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對表,明確政治態度、嚴守政治紀律。
以“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為要素,加強組織力建設。新時代教學管理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強調了管理的法理性、學術性、服務性,代表了時代的發展方向,因而在實踐中要遵循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在管理中,必須以政治性為內在統領,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提高政治站位,轉變教學管理思想,實現教學管理的傳承與創新。堅持原則,不斷豐富知識和能力,增強斗爭本領。并在實踐中以戰斗力檢驗組織力成效。
以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與帶動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健全建強組織體系。堅持目標導向,發展導向,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以辯證思維聚力攻堅,是新時代基層組織一個鮮明特點。在建強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上,把提升“組織力”作為關鍵挺在基層黨建“最前沿”。堅持堅持以創新思維激發活力。在教學管理中,依托基層黨支部,發揮“頭雁”效應,促進“實現基層教學組織全覆蓋”,“加強教研室、課程模塊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激發基層教學組織活力”。通過黨建與業務組織建設,深度融合,建強基層黨支部和基層教學組織,形成強有力的基層組織體系。
夯實制度保障,確保組織保障力。構建公正、公平、合理的教學管理規則體系,推動教學管理高效、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教學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其中進一步加強教學學術組織的建設,健全以教學、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教學、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充分發揮教學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在本科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促進相關制度的發展完善,深化教學管理的法治化服務體系構建,落實好組織執行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隨著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不斷提升,高校基層教學組織的完善,依法治教在教學管理中作用不斷增強。體現在運用“互聯網+”思維,結合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在政治站位上以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為指導,筑牢立德樹人思想,加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學上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出并實施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突出加強基層組織的組織力建設,在貫徹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徑中不斷超越。
引領教學文化建設與發展。教學文化是學校文化中的一個亞文化,是急需建設的領域,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體現在環境、資源、教學情境中構建起來的師生顯現與潛在的教學與生活方式,形成共同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成果、文化品格。表現為以學為中心,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學生學習與身心發展,
在充分發揮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的同時,積極協調各部門力量的積極配合,抓教學、上質量,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提供不斷改善優質教育資源,以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充分發揮戰斗堡壘的作用。
當前本科教學中心地位如何確立;課堂教學中,水課如何去水,金課如何打造,必須尋求教學文化重構。從構建教學生態環境、教學管理規范探究常規教學文化建設; 從日常教學行為引申到教學文化中的教學信念及教學風格,積極、適度、穩妥地推進傳統教學文化的變革與轉型。基層黨組織和教學學術組織在教學文化的學術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指導教學改革與建設。通過完備的教學組織體系構建,以制度、標準規范教學,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方面,匯聚教學合力。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依靠兩個主體,一個是教師主體、一個是學生主體。專業建設需要課程體系支撐、課程建設離不開課堂,因此從基礎的課程改革著手,打造“金課”、淘汰“水課”,都關系到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式轉變,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在改革中的堅守與超越的和諧共生。教師和學生是教學中的重要資源,教學改革與建設需要教師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式轉變;需要回歸學生主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基層黨組織通過教學管理制訂教學規范,各環節教學標準,并通過各種評價手段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豐富、完善能有效推動“課堂革命”。
助力教學研究與實施。基層黨組織在教學管理中通過教學研究活動,研究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成功的教學、教學管理經驗,發現規律,并努力把規律變成規范,用規范來守護質量。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于人才培養、教學質量、課程、課堂、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改革等關鍵問題。通過人才培養揭示大學教師、教學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內在聯系;通過教學評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通過教學改革揭示課程建設質量。基層教學組織將黨支部建設和基層教學組織深度融合,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研究活動中,以教學發展為核心,以相關主題為紐帶,以教研項目為平臺,定期組織開展教學沙龍、教學研討會、教學工作坊等活動,促進教師間自由交流。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與合作,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教學質量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