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般認為,文化產業的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①本文所使用的文化產業概念屬于狹義范圍,特指除了政治、經濟外的包括藝術、音樂、文學等在內的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由此可見,它包含兩種形態:一種是作為有形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產品,另一種是作為無形精神文化存在的內涵意義。
旅游產業是以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為基礎,以旅游者需求為導向,在旅游活動中為其提供吃、住、行、游、娛、等服務,是綜合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效益的產業。②旅游產業主要包括旅游附加產品、旅游市場、旅游資源三個部分。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天然的融合基礎,二者同屬于第三產業,以服務大眾精神領域為主。因此,兩者與一般行業和部門最大的區別在于不是單純的“生產-銷售”順序;更是以需求為導向,創造新需求,吸引游客的逆向發展思路。作為前瞻性、時尚型、新穎性產業,二者都離不開高端創新型人才,更離不開創新手段,需要將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市場定位有機結合起來。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本身邊界不是很明確,兩者除了理論上概念邊界外,在內容、影響方面更是交叉滲透,不可硬性拆離。因此,在研究兩者關系時更應遵從密切相關、不能強加細分的原則;但也切忌籠統融合、模糊寬泛結合。只有在認清這點以后,研究兩者的融合才有意義。
每一段歷史的時代特色都賦予這個時代文化產品以獨特的命名。夏商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漢代凸出的雕飾立體感使“雕藝”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北宋礦冶、制瓷等技術以及其在工藝、釉色、造型等裝飾上的應用讓“瓷藝”風靡整個北宋;在科技引領社會進步的時代,遍地開花的先進技術與創新產品自然也形成了文化產業獨特的業態與產品的形態,更加速了產業間的相互融合。
目前來看,山西的文化產業正在步入一個新的轉型階段,這個階段呈現出四個特點:第一,由傳統的實地體驗向間接觀看轉變,既保護了古代文物,又讓人們領略到藝術魅力;第二,由傳統的資源依托向科技創新轉變,既拓展了盈利渠道,又宣傳了地域文化;第三,由傳統的產品導向向品牌導向轉變,有利于文化傳播的系列性、整體性;第四,由傳統的紀念品向精神產品轉變,不斷充盈人們的精神世界。
近年來,山西省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步伐隨著山西省委和山西省政府的密切關注不斷加快,提質增速。2015年9月,在山西太原順利召開的第二屆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地方資源為依托,融合科技,收效明顯。此次文博會針對山西文化產業轉型發展,主打地方品牌、科技創新、弘揚文化,全面展示三晉文化地域特色,又進一步放眼世界,將民族的地方特色文化利用科技與國際接軌,弘揚晉商精神,促進省內外密切交流。其中《老鼠娶親》等民間故事以歌舞劇形式再現,現場震撼,引人立足。
《老寨》、《福貴》、《走過嚴冬》等由山西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影片成功推出;專題片《晉商》、影視劇《暖春》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由豐佩東執導的《晉商駝隊》收視率頗高;3D打印剪紙在報紙電視上活躍;《又見平遙》堪比《印象麗江》,感動無數前來觀看者;“山西面塑”影像記錄頗豐;話劇《立秋》、經典舞劇《粉墨春秋》、《千手觀音》導演張繼剛的另一真情作品《一把酸棗》……這些作品充分見證了山西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
以晉商大院為例,從聞名世界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平遙古城,到太原獨具匠心的秦家大院、太原堂;從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曹家大院到李家大院、關帝廟……驚嘆于數量之多的同時,更領略到晉商精神;領略到氣勢恢宏、莊重典雅的布局與設計特色。除了本身作為文化遺產的不動建筑外,其無形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審美方面:四合結構、高宅大院、雕刻木刻、彩藝花式……人文精神:儒家仁義禮、誠信經商、團結進取……,以此種種,為融合提供了前提。
科技創新已成為時代新寵,山西文化產業在依托科技的基礎上,及時與獨特的晉商大院等民族文化融合,仔細分析、對比并提煉出優質晉商大院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不斷形成一批批獨具特色、品質優良的文化旅游紀念精品。如:山西長治武鄉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優勢,打造出紅軍革命主題文化園區;“喬致庸”一名因為《喬家大院》的高收視率而婦孺皆知,喬家大院從此聞名中外,并帶動山西其他大院的火爆;《又見平遙》激活的不僅僅是平遙古城在國內的魅力,更隨著平遙國際攝影展的多次舉辦,使得古城在國際上知名度提升;經典影視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代人的記憶,拍攝地平遙古城一夜之間聲名鵲起,引來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山西特色大院;《三國演義》中演員們的經典演繹,讓誠信商標關帝廟作為晉商精神的起源家喻戶曉。
電視媒體的傳播內容、影視傳媒的熱度往往是有時效性的,內容更新快、范圍廣更要求山西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的融合要趁熱打鐵,利用獨特的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地域拍攝出更多經典、令人回味的作品。
科技進步催生出互聯網,進而迎來“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的思維即將不同產業、不同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產生新的行業、新的業態。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本身沒有利弊,若我們加以正確利用將會對人類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應大膽融入“互聯網+”的時代,加快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
“互聯網+旅游、演藝業”是關于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智慧融合的縮影,快速、廣泛、主動是其特點。對旅游景區而言,從導航、導游、導圖、導購,到與景區互動;從“吃住行游娛購”一體化體驗到“拍攝”“上傳”智能體驗等都體現出這些特點。近日,《奔跑吧,兄弟》節目在山西太原迎澤公園錄制,大批粉絲追逐而去,現場明星們與粉絲互動,場面熱鬧,朋友圈里也及時刷新著明星們的活動,一時炸開了鍋。晉商大院孕育著晉商精神,誠信經營、仁義禮智,將演藝業與晉商大院結合,引進明星參與互動的節目,民族服飾、晉商服飾、特色小吃經過微信、QQ、報紙、電視的宣傳,效果定會不同凡響。
3D打印(3D printing,又稱三維打印)是一種快速成形技術,它以數字化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物體。③3D打印技術屬于制造工藝方式方面的進步,被稱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簡單地說,是利用某一種材質快速打印出與本體一樣的模具。
立足凝視大院建筑物上的木雕、彩繪、牌匾、書法等珍品,品鑒先人智慧,提升觀賞品位。如喬家大院屋脊上的脊吻獸,是特殊材質精雕細刻而成,獸成“張口”狀,造型威嚴,樣式美觀。曹家大院被稱作“風水寶地”,宅屋里的篆體楹聯、巨幅匾額秉承的是“和為貴”的中庸之道;墻基與巷道也極其考究,它們莊重典雅,營造出大氣、秩序的氛圍,是一種低調的、理性的、隱喻的美。王家大院“外雄內秀”,尤其是砌在正窯和廂窯墻面上的雕刻作品,題材豐富、字體各異、耐人品味,極具生活化、人情化,與曹家大院理性楹聯形成對應的美。晉中榆次常家莊園中的楹聯匾額皆以尊師重孝、勤儉尚德為主要內容,以此鞭策后世祖孫。
將3D打印技術運用其中,既解決了山西文化產品數量少,木雕、石壁雖美卻只能遠觀、不能帶回家的問題;又解決了山西省旅游紀念品做工粗糙、品種單調、顏色單一、質量不過關的問題。利用3D技術的快速成型、穩定發揮,將這些文化產品打印,通過開發并打印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精美別致的旅游工藝品,吸引景區游客駐足欣賞、把玩,既可以帶動山西旅游業蓬勃發展,打開山西經濟發展大門;同時挖掘了山西大院資源,傳播了地方歷史文化。
VR即虛擬現實的縮寫,顧名思義,是一種可以讓人在虛擬的環境中體驗現實情景的技術。“VR+旅游”使得游客不僅能看到昔日景區變化過程,還能看到當下旅游資源的細節;它能通過虛擬技術讓人們看到不對外開放或不定期開放的旅游資源,將景區特色文化淋漓盡致傳達到體驗者面前,還能讓人們在虛擬環境中“實地考察”景點,依此再篩選自己心儀的旅游目的地。
天人合一、原汁原味、形象生動的晉商大院通過VR技術,無論是月季、牡丹、蘭、梅、竹等四季花卉,還是公雞、貔貅、獅子、喜鵲等寓意喜慶的動物,都會栩栩如生,讓體驗的人們如臨其境;無論是王家大院大門,還是石刻的巨幅山水畫影壁,都會讓人們心神向往;無論院墻、門墩、屋頂、石獅,還是磚瓦、石刻、門窗,山西特色大院文化讓游客通過這項技術盡收眼底,充滿遐想,忍不住前往觀賞。
VR技術的特點就是讓游客足不出戶,先行體驗再選擇。這樣,文博會、三晉博覽會等活動可以通過VR技術遠程展現,進行初步的宣傳;會展現場體驗“平遙古城”游、“喬家大院”游等,將實地旅游資源通過這項技術呈現在體驗者眼前,吸引游客前去。會展業和旅游業都是靠聚集人氣獲得名聲,發展獨具特色的會展品牌,依托技術使山西獨特的歷史文化走出去。
近年來,山西文化產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人才創新、國企民企并存、市場主導的新格局。山西也更加重視出版業的發展,除了降低低層次圖書、報紙銷售率外,不斷提質增效,創新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山西晚報》曾創下榮耀風行三晉的佳話,發行量不斷突破;記載民國風云的《閻錫山日記》頗受歡迎,說明山西出版物內容豐富,收效顯著;《良友周刊》、《山西日報》一步步整合資源,擴大受眾,其內容被稱作山西風向標。這些例子充分體現了山西地方報紙能辦出大效益的能力。
山西出版業的繼續發展要依靠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細分市場需求,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閱讀需要,更要引導目標群體的需求,創新出版內容,擴大優質資源引進。《山西日報》發行量之所以不斷突破,是因為其不斷減少庫存,提高效率,研究市場,定位受眾。當下,隨著人們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對精神要求愈加強烈;工作兢兢業業的同時更需要長期工作后短暫的放松,此時旅游業與出版業的結合給大家創造了新的發現旅游資源的途徑,引領人們走向文化旅游,放松心情。
晉商大院總體古香古色、型美意祥,但每一座大院又獨具特色、各有側重。比如:以青磚灰瓦為基調的喬家大院為正宗四合院,梁柱式木建筑加上枋頭上的木雕,古樸恢弘,高空俯視下,城堡結構外形顯現,因為其三面臨街,看上去既左右均衡、準確生動,又威嚴大氣、虛實相生。渠家大院獨具匠心的眺閣,巍峨壯觀、立體樸素,令人交口稱贊,堪稱建筑界寶庫。曹家大院磚雕既有北方雕飾的豪放大氣,又不乏南方建筑的秀氣活潑,整個大院空間布局隱忍且靈動。王家大院石雕裝飾堅固、壯觀,《麒麟送子》寓意美滿,反映出山西人淳樸的民風。因此,山西的出版刊物應列出專欄記錄古樸莊重的晉商大院,或者固定的某個版面專門為山西大院進行文化宣傳。尤其隨著《英語周刊》的不斷成熟,國際游客也可以通過此刊注意到山西,此時更需要將山西的地域特色晉商大院文化、晉商精神進行弘揚,拓展版面空間,引領游客前往。這樣,不僅能讓晉商精神在國內發揚光大,更能讓華夏獨特的歷史文化走向國際。
[ 注 釋 ]
①海江,譚翔潯.對文化產業概念的辨析[J].學術探索,2005(02):17-20.
②張文珺,陳佃紅.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關系辨析[J].經濟論壇,2012(08):122-125.
③李青,王青.3D打印:一種新興的學習技術[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