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嚴寧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上海 200438)
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的興趣和熱情普遍不高。如何有效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提高和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基礎性工作。從教學活動的供求平衡角度看,就是要力求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滿足學生對于課程的期望和需求,讓學生愿意進課堂、樂于進頭腦,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真正受到觸及靈魂的教育。
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首先要對教學對象有充分了解,掌握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征,洞察其內心世界,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真正了解學生的自身狀況以及所思所想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吸引力的先決條件。
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生長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完善的時期,生長于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也生長于一元價值主導與多元價值取向并存的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這些因素決定了這一群體的個性特點。具體表現為:
1.興趣廣泛,但缺乏良好學習習慣和自覺意識。在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的今天,分數不能代表一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學生既有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中小學應試教育的長期壓力,家長、老師幾乎無處不在的嚴格監督、對學習就缺乏興趣和熱情、自身學習成績的不理想、高考的失意等因素相互疊加,必然導致大學會成為所有壓力釋放的場所。進入大學后,獨立生活空間的擴大,脫離父母的約束,使得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一切都饒有興趣,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接受度高;開放的校園、外面世界的各種誘惑,大學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外部壓力和監督,缺乏自覺主動學習習慣的弊病更加顯現。
2.樂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今天網絡、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前出門人們總要考慮不能忘了帶錢,現在人們出門就一定要帶上手機。購物、支付、辦公、娛樂、甚至學習都離不開手機。智能手機已經是學生的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否認,手機等電子產品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諸多方便。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高職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了解度較高,對各種功能非常了解,使用熟練,但使用智能手機主要是用在娛樂上,把手機當成影碟機、游戲機、音樂播放器、聊天工具,甚至是課堂上手機也不離手。
3.功利現實,追求“有用”,缺乏精神追求和價值理想。在外界功利主義思想、就業壓力的影響下,高職學生對待學校設置的課程,容易以“是否有用”這一實用主義原則的作為判斷標準。高職院校學生完全憑自身主觀臆斷課程的有用與否,沒有認識到課程體系本身的科學性,沒有注意到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意識到課程體系對自身成人、成才的重要性。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最關心的是考試,考試過關,萬事大吉。但有些學生過關不是靠自己努力,而寄希望于老師“放水”;有些滿足于考試過關、不影響拿畢業證就行了;有些則凡事都無所謂,補考重修更是家常便飯,家長、輔導員急,自己無所謂。
高職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需求可以從興趣點、預期、理論基礎、認知水平、不同教學方式的接受度、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
1.高職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興趣不足。在高職學生看來,思政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關乎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大事,與自己沒多大關系,起碼沒有直接關系,沒有認識到國家、社會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系,也沒有看到時代、社會對個人發展和命運的巨大影響。他們更多關心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個人未來可能的發展前景,希望在思政課中能夠獲得現成的、直接的答案。
2.高職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中小學教學體系中,似乎一直有一個基本的、有偏頗的認識,即思政課是副課,在高考指揮棒下自然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且授課教師也大多不是正規軍。延續以往的認識,高職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是副課,以前都學過,不過是老調重彈。作為一名高職學生,就是學習一門技能,謀得一份職業,沒有必要去關心國家大事、政策方針,關心重大的理論問題,思政課教學內容于自己沒什么直接關系。
3.高職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比較有限。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即高職學生文史哲常識普遍較差,尤其是理科專業的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背景、基礎理論和歷史知識的鋪墊,對老師講授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一知半解、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因為聽不懂產生厭學情緒。這一點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尤為突出。對于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階段分期等認識非常模糊,回答問題往往是關公戰秦瓊。
4.高職學生對教學活動娛樂化的需求。在這個全民娛樂、娛樂至死的時代,運用純理論化、抽象的語言講授從理論到理論的理論體系,顯然無法讓高職學生所接受和喜愛。把課堂變成娛樂活動場所固然不可,但具有幽默感的人、說話風趣的教師往往會得到學生的青睞、喜愛。我們的調查中學生提出希望老師能夠保持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也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如何既讓思政課課堂充滿吸引力,又避免把課堂變成郭德綱的德云社、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做好平衡。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沒有實現與學生學習需求的有效對接。思政課教學供給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社會現實問題的結合不夠。思政課教師缺乏對學生群體的持續性的關注,對學生的認識往往停留在以往既有的認識上,對學生群體所出現的新變化、新動向缺乏洞察力,就無法真正走近學生,對學生心中的“疑”、“惑”不了解,就無法針對學生思想實際開展教學,也就無法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思政課不是簡單的理論灌輸,而必須面對社會現實問題。高職學生對網絡依賴度高,各種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重大的原則立場問題上,在重大是非曲直問題上,在一些復雜社會問題上,在一些負面、不良信息問題上,在一些重大社會熱點問題上,思政課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做出具有正確政治立場,包含直達本質、說服力強的解釋,對黨的重大創新理論做出深入淺出、易于接受的闡釋,為學生解疑釋惑,以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占領思想陣地。
第二,以“課本”為本,教學內容無法吸引學生。教材的理論高度與學生的理論基礎之間有著巨大的間距,無視這種間距,把教材內容直接作為教學內容,缺乏對教材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對書面語言的創造性轉化,必然導致授課中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空洞說教,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必須實現從以課本為本向以課本為綱的轉變,既緊緊圍繞課本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又調動各種思想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接學生需求不夠。有的教師得所謂教學創新就是制作PPT代替了傳統的板書,案例、視頻資料的選擇陳舊,無法引起學生興趣。有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大量運用視頻資料等輔助教學手段,占用大量教學時間,喧賓奪主,沖淡教學主題,影響教學效果;個別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甚至扮成大清皇帝,粉墨登場,課堂變成了穿越劇現場。“案例教學、奇聞趣事、視頻錄像、精美圖片、話劇的表演、相聲的幽默都是增強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但要為教學內容服務,要掌握適度原則、恰到好處。”[2]以教師自身為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學生的需求,教學活動往往成為教師自己的獨角戲。
要使思政課具有吸引力,要因勢利導,從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出發,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重說教、輕啟發,重灌輸、輕交流的教學方法,探索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傳授與啟發相統一的方法,采用互動討論、辯論、座談、視頻、對話、短劇等多種方式,使思政課教學‘活’起來。”[3]當然,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都是服務于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
對高職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如教育、醫療、就業、貧富差距、生態環境等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既要引導學生看本質、看主流、看大局,辯證分析其的歷史條件、實踐基礎,作出既符合黨的大政方針又符合社會現實的科學闡釋,做到接地氣、解困惑,使思政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比如在講到貧富差距問題時,要指出近年來基尼系數連續下降的實際狀況,并把這一降低趨勢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精準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聯系起來。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教學重點內容要實現與學生所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的有機契合。如講授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的戶籍制度改革、諸多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等結合起來;講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可以動員學生通過訪談、查找歷史資料等方式,把自己家鄉、自己家庭的生活變遷與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內在關聯,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增強課程的吸引力。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新事物、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把準思政課教學的脈搏,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使思政課更具時代性、針對性、現實性,才能真正吸引人、說服人、打動人,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指導。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只有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的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變革,才能真正實現理論供給與理論需求相適應,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統一,才能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切近學生,切近實際,切近時代,才能使思政課教學富有吸引力,才能把思政課教學從老師“唱獨角戲”轉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