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忠貴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根據國家的職業教育規劃,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發展,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整個教育階段貫穿到學習中去,根據培養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革新理念,基于學生自身特征,因材施教,進一步促進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當今的高職教育已經發展幾十年的路程,有以往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到當今質量方面的不斷提升,更加注重內涵方面的建設。隨著當今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不斷提升,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尤其是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較大。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應與國家發展速度同步,加大人才教育的培訓力度,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在國家假設中發揮其自身的價值。創新驅動可以有效的引導教育市場發揮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培養機制,高職教育需要貫徹創新思維和意識,培養大量的創新科技人才隊伍,為新型國家創新提供基礎,同時也滿足當今產業轉型和世界化發展的趨勢。
培養創新能力,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的人才隊伍體系,擔負新時期國家發展的使命。首先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和需求,有針對性的建設創新型人才,完善引導機制,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創新性人才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在建設新型的國家路程中意義重大,因此創新人才培養必須面向需求。其次,高職教育的內涵與創新能力培養具有一致性,不斷提升培養質量是當今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工作。
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是個人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重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與企業之間的融合,形成一種默契,實現共同發展,和諧相處。學生也可以進行自我認知水平的評價分析,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念,實現自身的發展。因此,核心能力對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職業核心能力通常作為崗位能力之外,在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會影響終生,即使職業種類變更,也依舊會發揮其自身的價值。概括起來職業核心能力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性,可以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改變。幫助個人實現持續發展的價值。職業核心能力是職業能力重要組成,與專業技能構成有機整體,在我國技能戰略中,明確要建立與當前階段下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核心能力體系,涉及到自我學習、創新、交流、應用等共計八個方面內容。在2010年,教育部直接成立專業管理的辦公室,進行核心能力培養的認證,積極引導人才培養。希望高校在培養核心能力方面能有所建樹。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人講職業核心能力分為方法和社會能力。前者主要從事職業活動方面的工作和學習方法。后者是從事職業活動方面的行為能力,主要基于經歷和社會關系方面。
“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背景下江蘇省及常州市相關職能部門在大力推行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企業需要更多既具有專業技術背景,又具備較高知識產權意識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來,行業、企業一線技術創新活動蓬勃開展,小改造、小創新釋放出的“微力量”,已經凝聚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各技術創新小組從實用、實效出發,合理進行規劃,倡導技術革新,營造良好氛圍。在技術安全、生產運行、增收節支、營銷管理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線技術創新小組活動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成果的選題緊貼用戶需求和現場實際,有針對性,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二是成果緊緊圍繞企業目標,充分體現創新特點。三是通過合理運用管理工具提升質量,完成相應目標,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了企業發展。而且,所有成果對改進質量、降低能耗、提高企業管理人員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最終提升經濟效益。高職院技能型人才起點是企業的一線,未來職業發展必須符合技術創新的要求。
2017年“大國工匠與國家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以“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為主題,圍繞貫徹“關于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等議題,開展職工“雙創”活動,以及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在匯聚創新力量中的平臺效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一大批懂技術會創新的一線工人正在崛起為創新的主力軍。大慶油田一線采油女工楊海波從18歲走上工作崗位,“當個好工人”就成了她的奮斗目標,一干就是23年。為了提高油田的產量,楊海波針對各種生產問題展開技術革新,共獲得各類成果獎勵41項,取得國家專利12項。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的機械鉗工張雪松。在高速動車組研制生產過程中,他攻克了高速動車組車體生產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完成20多項工裝設備技術改造,為公司成功研制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時速350公里動車組做出了突出貢獻。依托以他名字命名的“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了13個創新活動小組,每年完成技術創新100多項。
一線職工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小發明、小革新雖然項目小,卻非常實用,有效推動了實際問題的解決和生產力的發展。一線職工是“雙創”的生力軍,眾多發明創意成果凝聚著廣大職工的辛勤汗水,也是廣大職工良好精神風貌的精彩展現。據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統計,全國職工2016年提出合理化建議1091.3萬件,技術革新項目64.2萬項,發明創造項目20.7萬項,榮獲國家專利項目13.5萬項,推廣先進操作法項目18.5萬項。
海爾集團公司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及時地把企業技術創新作為企業創新核心,著手建立了企業技術創新網絡系統。海爾生產一線活躍著小發明小改革的創新小組,他們沒有年齡、學歷的限制。憑借自己的心靈手巧和實際工作經驗,發明出小工具,小方法,使自己和同事的生產效率成倍的增長。有一些員工企業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這些小發明被命名后,在集團內得到推廣和肯定。比如,“孔涌刮板”、“強緒支架”、“楊明隔離器”等小發明都出自一線工人之手。海爾每年都對為企業在發明創造、革新改進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職工,進行評比,倡導全員積極參與、自我經營,充分激發員工活力。
根據當今的經濟發展趨勢,積極引導職業教育與經濟生產發展相適應,培養新型技能人才。在當今的研究中,一線工人是否要求具備創新能力,具有爭議性。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突出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創新能力已經突破高端人才的范疇,成為各類人才共有屬性,告知教育需要培養新型的技能人才,具有創新能力。根據其主體不同,可以劃分為國家、區域企業和人的創新能力,此處主要為人的創新能力。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應分為兩個層次,基礎層次主要基于掌握知識的運用;創新層次是對新的產品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