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臺
(肇慶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校漂族”,是高校擴招的后果,高校畢業生畢業后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滯留在學校周圍,游離在學校與社會邊緣的人群。2018年期間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已經是連續達到新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就業問題。那么這些游離在學校周邊的“校漂一族”真實的情況如何,他們的思想狀況又是如何呢?
“校漂族”是一個脫離學校和社會的團體,正處于一種“不受管制”的狀態。我們通過調查20多所大學,調查學生包括各個專業,我們發現“校漂族”的文化娛樂生活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他們沒有資格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和比賽,有70%“校漂族”不會參與學校的任何活動,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對于參加活動也不是那么感興趣。他們已經不再像大學生一樣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也不能像之前大學的生活一樣通過花父母的錢來實現自己的生活需求。經調查發現,90%的“校漂族”通常使用互聯網、與好朋友閑聊、睡覺,基本不與外界接觸。這些現象是無奈、孤獨、無助的內心壓力。如果一直讓自己處于這種狀態,那么就會產生甚至加劇心理問題。
“校漂族”生活和學習在學校周邊完成,他們很享受學校的資源,但是有60%人表示他們已經不屬于學校一份子,所以享受不到學校的教育和人文關懷,30%的人表示這樣會讓他們很無助和有壓力。慢慢的這種內心無形的壓力就會演變成可怕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在對100個“校漂族”同學調查后具體表現如下:(1)70%的人有過不公平感和受挫情緒。(2)84%的人有過自卑心理和壓抑感。(3)25%的人有過厭世感覺。(4)45%的人有過憎恨父母。(5)70%的人表示晚上睡不著等等。
經過對100名“校漂族”調查,我們發現65%的“校漂族”有正確的生活價值觀。然而,大多數“校漂族”傾向于對自己的生活價值觀感興趣,他們對待生活比較消極。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和現狀感到困惑和悲觀,缺乏應有的活力和自信。然而,不能忽視的是,15%的“校漂族”片面地將他們的人生的價值定義為個人的利益和享受。他們將在社會賺取的資金作為衡量的準則,比較注重利益的追求,相對弱化了對高尚目標的追求。
通過調查發現,65%的“校漂族”由于受到社會多種多樣的影響,受到尋求工作失敗等客觀因素的干擾,對流行道德標準存在偏差。70%的“校漂族”在選擇就業的時候不進行實踐,理想過于豐滿,對其要求太高。這種情況具體表現在,“校漂族”傾向國家機構、國有企業,自己創業的想法也很少。同時,對生活的未來充滿憂慮,有一些心理問題,如焦慮、煩惱和絕望,嚴重的甚至出現了了結生命的情況。
調查發現,許多“校漂族”他們都有逃避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的相同特性。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大學學習的時候正在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但是他們在畢業的時候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面對尋求工作難度劇增和準備考研究生的人數不斷增加所帶來的壓力,這個群體對未來生活迷失了方向,難以振作。
“校漂族”對就業的解讀方式不同,對自我的認定評價會比較高。他們認為工作不太體面,不做很吃力艱苦的活,他們都很想在大城市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選擇機會就會大大減少,或者收集的就業信息內容就不夠全面,導致對就業的靈敏性降低,容易挑三揀四,通過一段時間的就業失敗,內心遭受了一定的打擊,就不喜歡主動出擊出去找工作了。在此期間他們會由于他們的性格、專業基礎等各式各樣的原因丟失了很多工作。
有些“校漂族”思維比較錯綜復雜,呈多元化趨勢,在社會競爭中參雜了消極的觀念,從而使自己的競爭中缺乏了道德良知。在尋求工作過程中,他們許多都是不講誠信,對法律的認識不全面。有的畢業生不能正確對待簽訂協議的行為,在工作期間隨意的違反規定,不能站在學校和公司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加嚴重的是有人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槽的墊腳石,只要看見機會就隨時跳槽。
總之,“校漂族”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那么就更加需要我們去認識和解析“校漂族”的情況,分析和掌握他們的生活特征和校漂的原因,聆聽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幫助他們加入社會這個大家庭,成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和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得到我們的贊同和尊重,這是一項艱難、緊急的工作,需要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