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鑫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重慶 408099)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性因素。文化一詞含義豐富,在與文明相關的意義上,文化指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涪陵文化,即指歷時千年涪陵人民所創造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其中,涪陵四大傳統文化,即指這其中獨具魅力的巴枳文化、白鶴梁題刻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
巴枳文化是巴文化和枳地文化的交匯融合。
巴人是巴文化的創造主體,巴文化是一種原生態的文化形態,它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產生發展,和大多數原生態文化一樣,在后期的發展中又融合了其它文化的因素。涪陵古稱為“枳”。枳地文化,從地域的角度,即是枳地區域內生成的文化,狹義而言,即是指涪陵文化。枳地文化的創造主體是濮人。
巴人文化與濮人文化交匯融合的一個重要關節點是巴人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武王克殷,以其宗姓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大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巴人勢力已經相當壯大,“東至魚腹,西至道,北抵漢中,南極黜涪。”而這些地區曾經是早期濮人的分布地域。公元前316年,巴子國被秦所滅后,大批巴人紛紛進入長江以南的廣大武陵山區。之后,巴人文化與枳地土著濮人文化又進行了二次融合。涪陵巴枳文化即是巴人文化與枳地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
白鶴梁文化,即是以水下石梁為載體,集水文、碑文和人文為一體的特色文化。
水文:白鶴梁題刻首先是以古代水文站的形式存在的。在白鶴梁石刻5000多平方米巖面上面,現存題刻有163幅,計1萬多字。這些題刻、圖像是有唐以來涪陵人民記錄下來的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碑文:白鶴梁石刻作為古代人民記錄水文變化,預測年成豐歉的題記,以其“石魚出水兆豐年”的神奇魅力吸引著歷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自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以來,千年間留下題刻萬余字,這些題刻或楷或行,或草或隸,兼及諸體,是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
人文:白鶴梁題刻的內容主要為三個部分:一是對水文變化的記錄;二是對石魚出水與豐年歉收關系的記述及評說、議論;三是觀者題名。這三項內容中,尤以第二項最具人文味道,常常包含者作者深深的家國情懷。
北宋哲宗紹圣四年(公元1097)十一月,理學家程頤因政治斗爭被貶謫至涪陵。程頤在這里點注《周易》,著成《伊川易傳》。在程頤注易期間,遠來從學求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以譙定最為后世所知。譙定將先前象學所習與程頤易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遂成“程門大宗”,后被稱為“涪陵學派”。易學涪陵學派因其以理學大家程頤為宗,又因從學者甚眾,遂成一文化現象,經久不衰。
除別開宗派的易學研究之外,涪陵易理文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學風深厚。除譙定兩次求教于程頤外,又有羅從彥“鬻田走涪州”、尹焞“自商州奔蜀……至于涪”、黃庭堅題寫鉤深堂的典故。這其中譙定曾師從張載(洛學),黃庭堅為蘇軾(蜀學)門人,且都頗有聲望,能不拘于門派之見,廣泛搜求,虛心向學,可謂學者典范。
榨菜文化,即是以涪陵榨菜為載體多種文化的總稱。涪陵榨菜文化因其歷史久遠,遂在多個方面有所發展,并隨著榨菜產業的發展許多新的、時代的因素也逐漸融入其中,使這一文化更加豐富。涪陵榨菜文化因其載體榨菜是一種食品,所以它有食俗文化的內容;因為它是商品,所以它有商業文化的內容;因其產業漸趨壯大,所以它有企業文化、品牌文化的內容;因其是在巴枳文化的范圍之內發展壯大起來的,所以它有巴枳文化的因子蘊含其中。這些都成為涪陵榨菜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在不斷豐富發展。
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是文化的精神內核,文化的精神內核在本質上即是文化中內含的價值追求。涪陵四大傳統文化也自然有其精神內核,有其內含的價值追求。
如前所講,巴枳文化是巴人文化與濮人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巴人文化始終是強勢主體,這種主體地位是由巴人文化剛健的特質所決定的。巴人參加武王伐紂的戰爭并立下戰功,其首領被封為子爵的史實,一方面表明其社會組織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巴人具有驍勇善戰的剛健特質。正是在這一特質的主導下,濮人文化漸趨與巴人文化融合。
白鶴梁題刻文化是以石梁題刻為載體的文化形態,題刻的主要內容是水文記錄。我們認為,這些記錄最為主要的內容以及貢獻是尋求石魚出水與年成豐歉之間關系,從而用來指導當時農業生活生產。而依附于題刻內容的碑文藝術、神仙傳說則可以看作是其衍生物,它們雖然在后來的社會發展中也形成相當的影響,但始終難掩白鶴梁石刻求真利生的光輝,抹不去石刻求真的科學精神和利生的民本情懷。
宋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時期,理學是繼隋唐佛學之后中華思想發展的又一高峰,其特質即在尚理,程朱理學是其標志。涪陵學派的開宗人物譙定虛心求教,學于程頤,繼承了理學尚理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代代相傳遂成一種崇尚學問、尊師重道的風尚,影響著一輩又一輩涪陵人。
1898年邱壽安將青菜頭用做腌菜的材料,以加工大頭菜的方法加工青菜頭,無疑是腌菜史上的一大創舉,正是這一創新開創了一個百年產業。這一產業歷經百年發展壯大所依靠的是一如繼往的品質。涪陵榨菜的品質投射為文化因素即為創新誠信。榨菜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內生長,自然脫不開誠信作為道德的追求,同時,這種道德追求也成為一種資源,滋養了這一百年產業。
涪陵正處在新一輪發展機遇期,如何從涪陵傳統文化中找到新發展的精神滋養,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大課題。我們深信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中有適合當前乃至今后涪陵發展的精神因素,這些因素,植根于涪陵這方水土,植根于涪陵幾千年的歷史,是涪陵文化的根與魂;這些因素,也必將助推涪陵經濟社會的新一輪發展。
剛健進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性因素。巴人承繼了這種特質,后又繼續創造豐富多彩的巴枳文化。涪陵人承繼這種品質,將榨菜文化發展成為國際文化要素;締造“涪陵現象”,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剛健進取的品質成就了涪陵昨日的輝煌,成就了涪陵今天的成績,它也必將成就涪陵明天的希望。可以說,涪陵人的血脈里流淌著剛健進取的因子,繼承和發揚巴枳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就是要使這些因子不斷光大,繼續流淌下去。
繼承和發揚巴枳文化中剛健進取的品質,一方面要加強文化資源開發,積極宣傳,讓剛健進取的涪陵精神深入人心,營造奮發有為的社會氛圍,讓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成為涪陵標識;另一方面需要區委、區府做好長遠規劃、做好設計,積極引領,帶領全區干部群眾干事創業,有所作為;還要運用各種手段,同消極怠工、坐享其成、守舊退縮思想做斗爭。唯其如此,才能適應涪陵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白鶴梁題刻文化根本上是水文文化。水文文化最大的特質,就是科學的求真品質。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這種求真的品質:《周髀算經》、勾股定理、圓周率、渾天儀,等等等等,無不包含著這種求真的品質。中國傳統文化又是求善的文化,求善的文化的一個表現就是利生。
經濟社會發展的歸宿即是人民福祉;為民務實,即是求真利生的現代表達。繼承和發揚涪陵傳統文化中的求真利生品質,是涪陵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應當說,涪陵經濟社會發展的任何舉措都應當以此為旨歸,都不能違背這一要求。我們倡導以利生為歸宿,大力發揚求真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涪陵生產力水平。
易理文化中的崇學尚理的品質,是積極推崇學問,探索道理的品質。中國人所探索追尋的“道”,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天地宇宙之間關系的統一性。在宋明理學中,理就是大道。因此,這種尚理的品質,就是對探索“大道”的推崇,而崇尚學問其實是尚理的實踐性表達。
繼承涪陵易理文化中的崇學尚理品質,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繼承和發揚易理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因素,注重培養人才;二是要繼承和發揚易理文化中有助于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學理成果,注重為當前服務;三是要在繼承和發揚的過程中注意采用具有時代感的形式;四是要在繼承和發揚的過程中注意剔除易理文化當中封建性、迷信性的成分。
榨菜文化中的創新誠信品質,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中“求變”思想和“與國人交止于信”德性要求的日常運用。繼承和發揚榨菜文化中的創新誠信品質,就是要注重開發榨菜發展歷史上求變創新、誠信經營的因素;就是要注重讓求變思維和誠信思維成為涪陵人民的慣常思維;就是要注重激活涪陵人血脈中的創新因子和誠信因子。
繼承和發揚榨菜文化中的創新品質,要注意處理好幾大關系。一是創新和人才的關系;二是創新和繼承的關系;三是創新和市場的關系;四是創新與發展的關系;五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關系;六是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關系,七是組織創新和個人創新的關系。繼承和發揚榨菜文化中的誠信品質,則要注意發掘傳統榨菜文化中誠信作為德性要求的因素和客觀上作為市場資源的因素,同時還要結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將誠信轉化成一種交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