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君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即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社會實踐,對傳統文化符合新的時代發展要求的特殊內涵加以新的表達,使得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融合與發展的過程。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有目的的創造性轉化,有效地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的、唯物主義的立足點出發來考察文化,在相關著作中分析了文化產生的原因,他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觀點上,說明了文化對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并根據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特點揭示了人類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性質的文化,提出了文化發展的目的在于人,共產主義的文化功能就是能培養造就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列寧也曾指出要建設無產階級文化,首要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人類發展的全部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文化并對其進行一番改造。十月革命使得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人的文化思想也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文化發展的思路一一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改造。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在當今依然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而在人們群眾的日常實踐中閃耀著光芒。中國傳統文化自身所具備的特殊民族性、歷史傳承性和時代發展性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對解決當今中國和全世界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具有重要啟示,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有繼續發展的可能。不忘歷史的本來才能進一步展望未來,只有善于對傳統加以繼承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上的創新。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相契合,還需要經過中國共產黨人不懈的繼承創新。
自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命途多舛,幾近覆滅,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傳統文化才得以繼續發展。“五四”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批判的態度,開始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逐漸擺脫傳統文化的封建性影響,也為今后中國共產黨持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態度定了調。
毛澤東曾提出要區別傳統文化值得肯定和需要否定的方面,繼承肯定因素,批判否定的一面,在1938年提出對歷史文化“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共產黨都要認真總結繼承。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開啟,中國共產黨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宣傳推廣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更加理性的對待傳統文化,明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階級性和封建性,到了50年代,進一步概括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創造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提供了解決方案。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開始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現實地位和時代價值,看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發展了“古為今用”的原則,提出要使中華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94年江澤民指出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用科學的態度,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好地繼承。江澤民充分吸收了儒家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思想。2007年,胡錦濤指出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優秀民族文化的支撐,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有責任把優秀中華民族傳統繼承和發揚下去。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此加以規范,指出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2012年胡錦濤重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應積極主動地忠實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明確指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諧文化的提出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無一不是黨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的新轉化。
中國共產黨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及完善實現了新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高度評價,明確提出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充滿自信,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和”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智慧。
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從一開始就持著批判的態度,中國共產黨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結合社會主義實踐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文化使命,還需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加以落實,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聯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繼承轉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問題。目前,想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發展,需要綜合兩方面才能實現。首先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基本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其次立足于中國社會實踐,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超越發展。新時代社會己經基本具備了實現轉化的條件和契機,只有通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一重要環節,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繼承與發展,更能為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強國家文化的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如果不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指導,就難以發展中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中國化的理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引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同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推進才有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正確的繼承與發展。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也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以及深厚的民族吸收底氣。二者相互促進,密切相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頻頻提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反映了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看法。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承襲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認識,運用“馬魂、中體、西用”的原則正確地處理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與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結合時代要求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規范所帶有的現代化的發展價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自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則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充分及必要條件。沒有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就失去了現實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足以成為中國共產黨樹立文化自信的根據,要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首先要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其次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充滿自信,此外還要對出現的時代契機充滿自信,相信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能夠實現新的飛躍,更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戰略地位有自信,注重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價值標準與現代規范相結合的成果。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奇跡”歷經幾千年依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作為特殊的民族印記加以保留,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生哲學時至今日依然煥發著光彩。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正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碰撞,結合時代發展的精神將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及內涵加以現代化轉化,使得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習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加持。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貫還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加以延伸,引導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指向。中國共產黨在深入人民、深入實踐時要著重加強對文物的利用保護和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很大程度上通過文化遺產的形式得以保存,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打上了獨特的民族印記。人們群眾通過文化遺產欣賞追逐中國傳統文化,也為新時代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思路。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黨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繼承傳統文化最有效的途徑,有助于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地從歷史中汲取財富,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不是取代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從根本上重拾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推動中華文化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