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念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時代,傳統需要煥發出新的光華,也就是要著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①苗族銀飾是苗族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銀飾反映著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它是苗族社會發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審美的象征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情感、特有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活的體現,是苗族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傳承與發展苗族銀飾對發展當地經濟與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是鳳凰山江鎮的村民及游客,回收有效問卷107份。本團隊采訪了苗族博物館館長龍文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項目傳承人麻茂庭、銀匠師傅吳云表、黃茅坪村書記楊冬、鳳凰苗族銀飾鍛制工作站匠人李和生、勾良村村民,同時參觀了苗族博物館,全程觀看2018“六月六”苗族對歌節,為探尋鳳凰苗族銀飾的發展現狀打下基礎。
其一,鳳凰苗族銀飾整體發展呈良好趨勢。
據問卷調查顯示,在調查者中喜歡穿戴苗族銀飾的人占50.47%。苗族銀匠方面,52.34%的人知曉麻茂庭師傅,31.78%的人知曉龍米谷師傅。苗族銀飾種類方面,知曉苗族銀飾頭飾、頸飾、胸飾、手飾、衣飾人的比例分別是81.31%、65.42%、55.14%、76.64%、64.49%。苗族銀飾文化作用方面,73.83%的人認為苗族銀飾作為民族標志能維系群體,46.73%的人認為苗族銀飾作為民族崇拜物,能夠凝聚子孫,38.32%的人認為苗族銀飾作為婚嫁信物,與婚戀生活息息相關,14.02%的人認為苗族銀飾作為一種器物能給人們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苗族銀飾保護與傳承方面,48.6%的人認為現狀一般,33.64%的人認為現狀很好,10.28%的人不清楚現狀,7.48%的人認為現狀很糟糕。此外,從受訪者口中得知,自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鳳凰山江民族文化保護區設立后,山江鎮苗族銀飾逐漸發展,近幾年銀飾銷售總量逐年增加,銀飾花樣越來越多樣化。總而言之,當前鳳凰苗族銀飾的整體發展趨勢良好。
其二,鳳凰苗族銀飾傳承與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據調查問卷顯示,在苗族手工銀飾發展受限制的原因中,25.23%的人認為圖騰比較單一,市場轉型困難;34.58%的人認為來自銀飾機器制作同行的沖擊;34.58%的人認為難以滿足當今時代潮流下消費者的需求;56.07%的人認為傳承人思想保守及傳承的途徑受限,導致部分技藝失傳;其他原因占13.08%。關于苗族銀飾發展受限制的原因中,40.19%的人認為生產方式落后,未形成產業化;63.55%的人認為銷售渠道單一,宣傳力度不夠;34.58%的人認為傳承機制不健全,缺乏連續性;40.19%的人認為缺乏政府的經濟支持和引導。由此可見,鳳凰苗族銀飾傳承與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有三點:生產缺乏創新,市場轉型困難;缺乏政府經濟支持與引導,難以形成規模化與產業化;苗族銀飾技藝傳承現狀不容樂觀。
苗族銀飾技藝傳承現狀不樂觀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因素,有傳承人坦言,僅靠打造銀飾來維持生計,生活相對困難。銀飾打造周期長,現當地人對銀飾的需求量大不如從前,收入不佳。國家為保護各地評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另一方面是傳承模式單一,缺乏有效的連續性。據采訪得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通常是家族內部傳承,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如果家族內沒有人愿意傳承苗族銀飾,那么技藝就可能失傳。大部分傳承人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開發設計新款式與產品的銷售管理。
針對當前鳳凰苗族銀飾傳承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結合調查問卷與采訪內容等綜合思考,提出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努力,抓好四個傳承,從而實現鳳凰苗族銀飾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群眾主體性傳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苗族銀飾的發展必須要依靠苗族人民的實踐與努力。首先,苗族人民樹立文化覺醒意識和苗族銀飾傳承意識。苗族銀飾是苗族文化的生動表現和象征,忠實滴記錄了苗族文化發展的進程,深含苗族傳統文化精髓,原生態地反映著苗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著苗族思維方式、審美方式、發展方式的神韻,體現出苗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蹤跡,展現出鮮明的文化價值。③只有當苗族人民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意識到苗族銀飾的文化內涵與重要價值時,苗族銀飾的傳承與發展才能深入人心,外化于行。要實現苗族銀飾的繁榮,就要提高銀匠的民俗文化意識,還要重建苗族銀飾與民眾世界的活態互動關系。④為此,苗族銀飾傳承人應保持開放的心態,改變單一的家族傳承模式,采取多樣的傳承模式,如招收女學徒等。其次,變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調動群眾發展苗族銀飾的積極性。依托鳳凰旅游業發展平臺,打造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產業。這就要求改變以家庭為單位的散戶加工生產方式與被動銷售模式,建立新式生產與銷售一體的經營方式,實現行業互助合作,拓寬銷售渠道。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多樣需求,發展以真銀打造苗族銀飾為主,銀飾代用品為輔的文化產業,加強行業自律與群眾監督、檢舉機制,實現苗族銀飾的良性發展。通過挖掘苗族銀飾獨特的文化魅力來發展苗族銀飾產業,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為傳承和保護苗族銀飾提供經濟保障。
第二,創新性傳承。對苗族銀飾進行手工藝技術、設計創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苗族銀飾要成為生動、鮮活的傳統民族藝術,與現當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須聯系起來。⑤苗族銀飾的鍛制工藝流程復雜,銀飾鍛制師傅在長年經驗積累中提升加工技巧,如鏨刻、拉絲、拋光等工藝,要在保留苗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紋樣、圖案造型創新,賦予傳統符號時代內涵。銀飾鍛制師傅之間進行互動與經驗分享,激發創新靈感。苗族銀飾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祭祀辟邪、生理保護、婚嫁裝飾、審美等功能,苗族銀飾的設計需要突破本民族人民的生活需求,根據創作語境的需要將不同元素、信息容納進一個確定的形態,讓苗族銀飾富有生命力。通過舉行辦苗族銀飾創新設計大賽,從創作理念、圖案造型、手工藝制作等方面來促進苗族銀飾煥發新活力。如麻茂庭師傅聯手珠寶設計師陳芷雅為行智集團打造的紀念品“行智skywalker莫比烏斯同心環”,通過錘痕打造出肌理寓紋樣,表示歲月的痕跡,寓意春秋數載,初心不忘,以銀為紀,同心相伴。
第三,政府導向性傳承。政府從頂層設計上重視苗族銀飾等苗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出臺相關保護政策與法律法規,給予經費支持,為苗族銀飾的傳承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當地政府可以適當地給予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項目傳承人經濟補助,促進苗族銀飾技藝的傳承。政府組織開展以苗族銀飾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鼓勵當地人在重要節慶活動中佩戴苗族銀飾,以節慶活動為載體來展現苗族銀飾的美,增強人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如開展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節,“六月六”苗族對歌節等。政府對苗族銀飾的文物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托當地博物館設立苗族銀飾展區,派專業的講解員向游客介紹苗族銀飾的發展歷史、功能特點、文化內涵等。此外,政府可以加強對苗族銀飾產業的品牌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促進苗族銀飾產業的發展。
第四,文化精英重點傳承。重視銀飾匠人及傳承人的培養,打造苗族銀飾發展精英團隊,讓苗族銀飾走出苗族,走向世界。研究苗族銀飾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苗族銀飾相關的文化研究項目,為苗族銀飾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經驗與參考。當地學校組織學生們到苗族銀飾傳習所或是鳳凰銀飾鍛制工作站等教育基地進行觀摩學習。在當地苗族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中,學校定期邀請國家級苗族銀飾鍛造傳承人或是研究苗族銀飾的學者進校園進行講座,播放苗族銀飾相關的文化紀錄片,使學生們潛移默化地認可苗族文化,樹立傳承保護意識,同時挑選對苗族銀飾制作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培養。此外,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研苗族銀飾是宣傳與傳承苗族銀飾的方法之一。現在已有團隊拍攝了苗族銀飾文化紀錄片,可以把這些紀錄片翻譯成多種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育、西班牙語等,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
大學生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查研究苗族銀飾,不僅可以在實踐中鍛煉意志品質,增長才干,而且在零距離接觸苗族銀飾的過程中領略到苗族銀飾以大為美,以多為美,以重為美的歷史美感,在調查與采訪中感受到苗族銀飾匠人專注的工匠精神,苗族文化學者胸懷天下、謙虛嚴謹的人格魅力與無私奉獻的大我精神,在調研的路上自覺地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思考用所學知識為傳承與發展苗族銀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注 釋 ]
①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 // cpc. people. com. cn/ n1/ 2017/1028/ c64094 - 29613660. html,2017-10-28.
②石群勇.鳳凰山江苗族銀飾探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90-92.
③石群勇.鳳凰山江苗族銀飾探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92.
④陳國玲.從民間工藝的特征探討苗族銀飾的傳承與保護[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7(02):138.
⑤田愛華.論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創意與保護[J].民族論壇,2014(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