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慧清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現代學校教育中規訓與教化的失衡,使學校成為生產缺少溫情的異化人的工廠,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研究了這個全球性的問題。在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中,家庭似乎時間更早、方式也更容易得讓我們獲得人類的道德智慧和理性精神。因為,家庭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總是充滿著愛和溫暖。個體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的基礎,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尤其重要。父親和母親作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自然對兒童的成長也產生著不同的影響。
“男主外,女主內”,歷來是中國崇尚的家庭內部責任分工,在這樣的教養框架下,父親總是奔波勞動在外,竭盡所能把最好的物質留給子女,在家卻少言寡語;母親往往是父親的“賢內助”,操持家中一起家務雜務,侍奉老人照顧子女,由血緣關系賦予天然的正支配角色是母親角色的主要特點。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基于性別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形式上開始松動,角色的不確定性行為增加,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場所。為了減輕夾縫中的母親在家庭和職場兩者間的壓力,如何平衡在家庭內、外的時間和行為的投入成為父親最大的困擾。然而事實表明,家庭以外的職場仍是父親的主要“陣地”。父親在家庭中蜻蜓點水般的角色投入,尤其是對孩子家庭教養方面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參與,使得他們在孩子成長的記憶中一帶而過。心理專家表明,個體早年長期處于缺乏母愛或父愛的不完整家庭中,成年后有些行為會異于常人,并容易對社會產生畏縮心理。在如何防治“缺乏父愛綜合征”方面,不惑、不憂、不懼的梁啟超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學者、教育家,被社會公眾所熟悉的,應該是其在中國學術史和思想史上的成就,而梁氏九個子女,皆學有所成,這固然與個人努力進取和嚴格教育子女的母親有關,但另一方面,與作為父親的梁啟超是分不開的。20世紀初期是社會轉型的困難時期,中西文明碰撞,梁啟超的父親形象具有鮮明的中西結合的特點,他是子女經濟支持的提供者,高尚品德的培養者,學習中的導師,心理困惑的咨詢師,生活上的好朋友。梁啟超基于多重身份為祖國的一些行業領域培育了優秀的人才,間接也是社會杰出的貢獻者。
梁啟超早年時期主要受到來自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他們都曾以士紳參與鄉政管理,在地方有一定的影響力。他所接受的啟蒙教育和青年時期系統的教育都滲透著濃厚的儒家思想。他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儒學著作。換言之,梁氏傳奇的一生無不體現著儒家的精神,而這些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粹卻又悄然浸潤著孩子們成長中的生命和心靈。他注重以歷史上成大事的君子為典范,對子女進行最有力的精神教育,身體力行培養子女的家國情懷,所謂“持志養氣”;側重以儒系歷代絕學經典為教材,鋪墊子女廣博的文化知識底蘊,所謂“德才兼備”;以做長輩的仁慈和善為源泉,傾瀉于每一個孩子的生活學習,所謂“父愛如山”。綜上,儒家取向是梁氏家教的主要特征。
近些年多次有這樣的新聞報道,僅一個假期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夏令營動輒花費上萬元。在這被“拉長”的賬單背后,可以看出父親們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支配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經濟職能,肯為孩子成長提供豐厚的條件,只要是與學習有關的都會給予孩子資金支持,小到紙筆本子的文具、圖書,大到平板電腦、學習機等。此外,父親還不定期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然而,淹沒在這些大大小小支出中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越走越遠,父親們在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上參與性不強,理念失當,走進了各種誤區。
父親在兒童學習方面中的角色缺席十分嚴重。父親由于工作或應酬原因,參與陪伴孩子參加的各種學習活動本就不多,主動參與孩子學習活動,并能有效指導的父親更是少之又少。具體表現在:校園內多種活動的缺席,例如家長會和親子活動的參與,不愿意參加家長會與老師交流孩子的各方面情況;在家中即便有時間也很少愿意全身心投入聽孩子講學校里的事情,很少輔導孩子讀書或做作業。由上看出,父親對孩子學習上的參與缺位,突出表現在家校共育環節,凡是涉及要去學校的事情,父親就變成了局外人,感覺就像是這些都屬于母親的戰場。
根據社會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細心”一詞多是用來描述女性的,男性多數不像女性心思細膩。在家庭中,父親平時疏于觀察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日常溝通,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認知了解較少。精神分析試圖讓我們了解到,父親并不是孩子天生的敵人,然而現代家庭中卻不乏見到孩子與父親痛苦的相處模式。或許父親也時刻背負著對兒童關愛的構想,卻囿于長久以往相處模式的窘境,無力突破。站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都是最親密最忠誠的玩伴。而父親的參與多體現在對孩子的行為要求上,例如要求幼兒個人生活習慣要良好有序,對陌生人的安全防范等,這些教導也多是在口頭上的提醒,很難依據科學的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父親愛得深沉,很少用言語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情感,如羞于對孩子說“我愛你”之類的話,一個擁抱或親吻等親密的肢體行為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奢望,孩子接收不到這些愛的信號,并會以此來發展自己的無助感。個體都傾向于從生活中選取某些事件經歷來鞏固自己的信念,久而久之幼兒與父親感情疏離冷淡。除非父親主動改變,否則幼兒將無法發展出其他有效的方式來應對無助。另一方面,父親對兒童的需求、快樂和好奇心表現得無動于衷時,兒童常會受打擊并感到無能為力。通常,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會延續童年時期學會的反應方式,在往后的時間中,會阻礙個體的認知、個性和情感發展。
相較于學習與生活方面,父親們在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最為顯著。重視智力教育、忽視道德品質的培養便是當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筆者認為是父母雙親自身沒能將愛國主義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何談為孩子樹立榜樣?當今很多教育者宣揚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道德教育、挫折教育、逆商教育等,都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不足。
愛國主義教育被視為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品質,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情感。每個家庭、每位家長都要自覺地把愛國主義作為提高自己思想覺悟和教育子女的行動指南。廣大家長要以身作則,把子女培養成為熱愛祖國和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材,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優秀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思想與實踐中對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并表明,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都不可能撼動小家庭對大社會的作用。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無以取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無以取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無以取代。不可否認,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絕大多數國人在生活習慣方面都更愿意在家庭之中。古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說,當今,多數人亦認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每一個家庭中的雙親都承擔起“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邁步走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的重擔,又承載起幫助孩子“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的重任,這樣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品德基礎和人格基礎。基于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呼喚著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歸。
父親實際上是已經長大了的孩子,正在用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和所經歷的事情盡可能做到最好。父親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動接近子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父親角色包含兩個層次:第一,父親的無意識行為,主要是言行舉止等,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幼兒的行為;其次,父親的有意識行為,體現在與子女相關活動中直接間接的參與互動。
維系一個家庭的支柱是親情,所以愛是一個家庭最高的成分。于是,“濃度之高、密度之大”的愛應是父親角色的出發點。父親要認識到自己在幼兒性格形成中所發揮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性別和角色優勢,主動接近孩子,堅持每天與幼兒共享一段時間,讓幼兒體驗到父親的關愛。父親要了解、分享幼兒的感受,經常抽出時間與幼兒交流,使自己更加了解幼兒,也讓幼兒有機會熟悉自己。每個幼兒都擁有著巨大的內部資源,父親應在尊重幼兒獨特性基礎上,試圖挖掘這種潛在力量,理性地認識幼兒的長處和不足,善于放大幼兒埋藏的優勢,幫助幼兒取長補短,樹立勇氣和信心。
盧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由明理有識而心眼偏窄的父親培養,也許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師培養還好些,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①那么可以得出,父親參與角色內容的熱情態度比能力重要得多。認同理論指出,父親對父親這一角色和父職身份的認同程度是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參與的最關鍵的因素。父親在內心肯定、認可這一身份后,會更加激發父親做好這一身份的動機,并勇于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在當代,每一位父親都應承擔起養育子女的責任,“養”很容易,難的是“育”。父親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這就需要父親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技能,如:參加育兒講座及奶爸培訓、成長的各階段都需要父親形成新的技能,父親要根據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作出適宜的教育和指導,滿足幼兒的需要,讓幼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精神世界。教育幼兒的過程對于父親來說也是一種提高,使父親與幼兒一同成長。改變是可能的。在承認幼兒個體發展具有可變性的基礎上,也要認可父親角色中的成長性,這樣才會是一個開放的有動力的家庭系統,充滿積極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又會引導家庭成員不良的應對方式轉化為高自尊高水平的自我關懷。
最后,一個家庭或家族里面的家風相傳是影響這個家庭能否源遠流長、薪火相傳的關鍵性因素。家風的傳承上,家教的作用無法替代,因此,廣大中國父親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將價值感、希望和自我接納等積極力量傳遞給子女,連續不斷地影響后輩。如此一來,久而久之,這個家庭便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即“家風”。它既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剪影。它用之于家庭,不僅能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身心方面健康順利地成長,而且可以促使孩子在長大后能夠順利地成為對中華民族有價值的人。家風也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像梁啟超的家庭擁有好家風,整個社會的文明開化程度會往前邁進一大步。
[ 注 釋 ]
①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