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 麟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兒童的腦是敏感的,需要一個豐富的,可以參與其中的環境。兒童的腦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兒童的腦對情緒性信號優先接受。良好的情緒情感對學習活動有積極影響,教師給予贊賞的評價、肯定、鼓勵都能促進學生大腦發育,從生物學角度來講“5-羥色胺”、“多巴胺”、“內啡呔”神經遞質的釋放,使學生感覺良好并產生愉悅感。
小學語文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感受美,鑒賞美甚至創造美,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結合。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方面的工具,讓音樂、美術、表演都可融進課堂,多方面的教學方式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李吉林概括出創設情境的六大途徑:“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可以說,在情境教育探索過程中提出的相關對美的認識、主張及操作要義,除了美學原理的啟示,“意境說”也使李吉林概括出了情境教學的四大特點:“形真”、“情切”、“意遠”和“理寓其中”,并分別設計了實體情境、模擬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和語言表達情境。
主要情境類型為想象情境與語言表達情境,運用音樂渲染與語言描述情境。
整堂課教師都采用音樂渲染的方式為課堂配著淡淡的古風樂曲,舒緩柔和,用音樂創設氛圍,筆者認為用切合主題的古風音樂來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更加有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在導入時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兩首寫渭城山水的古詩,將兩首古詩聯系起來,并通過教師語言“渭水滾滾西下,故人卻要千里迢迢奔赴那萬里之遙,孩子們讀著讀著我們仿佛隨著詩人穿越了歷史的時空。”用圖像化的語言讓學生想象渭城山水的畫面。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對古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積累量也比較大,但生活閱歷較少,因而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就成了教學重點,想要讓學生體會離別情,首先要塑造環境,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帶入到古詩詞中。
此情境主要運用模擬與語言表達情境,采用圖畫再現,音樂貫穿整個課堂。本節課中,學生作為一個主體,在這樣的情境中所獲得的知識不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一個一個孤立的符號,在情境創設中學生了解了安西的遙遠,環境的惡劣,歡聲笑語中知道了“元二”,學習了基礎知識,體會到離別的的痛苦與無奈,路途的遙遠艱辛。
情境教育也非常重視以教師、教材或其他教學資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因素觸及兒童的心靈。在優化的情境中,兒童的認知活動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成為兒童主觀所需,成為他們情感所驅動的主動發展的過程。在本堂課中教師給學生引出“吟誦”概念,激發學生學習愛國的情感以及想要迫切地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學習動機大大激發,再學習平仄的劃分就顯得水到渠成。
此情境采用多種類型,包括:模擬、想象與語言表達,途徑廣泛,采用圖畫、音樂、表演體會及語言描述。在這堂課中教師提問“如果你是王維此時此刻你想對元二掏心窩子說點什么?”運用模擬情境的方式。在講到“陽關”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及時地在知識方面予以點撥。學生用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想象當時的艱辛,再一次對古詩意境予以加深。這樣借助語言調控和浸潤,讓學生產生角色意識,從而進入角色,產生一種思想體驗,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
收尾環節可以說是整堂課的高潮,師:是啊,有時候我們話到嘴邊又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們真實的感受,誰知道品出了什么滋味?生:永別時的傷心。師:這么小的年紀就品出了傷心的滋味,一杯夠不夠?生:不夠。師:再喝一杯!舉起酒杯,干了它!師生共同舉起手中酒杯(模擬),在老師的指引下,共飲杯中酒,同抒心中情,飽含悲傷的場景彌漫整個課堂。
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主動地想象、探究和獲知,所謂的主動發展由此才成為現實。學生整堂課學習到的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首古詩,也不僅僅是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依依不舍的理解,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頌和發自身心的熱愛。
值得思考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關系到的是對學生內在情感及認知的調動,這種內隱性的內在的認知與理解需要教師多次逐步深入,教學上存在拖堂現象。因而,筆者適當建議減少學生一再反復誦讀的次數,多加入思考,高效的課堂不能僅僅憑借課堂是否“熱鬧”、活潑來判斷,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默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