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瑤 宋立圣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對于民間曲藝也不例外。民間曲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歷史悠久,許多民間曲藝都曾風靡一時,對傳統文化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傳承與發展民間曲藝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杭州小熱昏”就是民間曲藝的一種。
“杭州小熱昏”是廣泛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的傳統吳語曲藝諧謔形式,它又叫"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的"。“杭州小熱昏”始于清光緒年間,本身的意思是一個發高燒的人因為燒昏了頭而胡言亂語,因此“杭州小熱昏”是一種馬路說唱藝術。
以前,“杭州小熱昏””主要用于賣報人招攬顧客,他們一邊敲鑼一邊用杭州話講當天報紙上的熱門新聞,行人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后就會買報紙,“杭州小熱昏”可以說是一種售賣手段。“杭州小熱昏”開山鼻祖是杜寶林。杜寶林以賣梨膏糖為生,為了聚集人氣,開始借助“杭州小熱昏”售賣。20世紀20年代,“杭州小熱昏”開始在舞臺表演,風靡一時。20世界50年代“杭州小熱昏”表演大獲成功,并為領導人進行演出。文革時期,“杭州小熱昏”遭遇批判,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杭州小熱昏”從光緒年間產生一直到現在,已傳承七代藝人,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杭州小熱昏”的影響逐漸消退,聽過“杭州小熱昏”的人少之又少,真正了解“杭州小熱昏”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杭州小熱昏”的第六代傳承人是周志華。周志華參與創作了節目《阿六頭說新聞》《開心茶館》等節目,在他參與的節目中,周志華運用了杭州小熱昏、杭州評話、獨角戲等表演形式,廣受杭城百姓歡迎。但是他只是單純的借助小熱昏的形式,沒有起到宣傳“杭州小熱昏”的作用。受到電視傳播的影響,“杭州小熱昏”逐漸演變成用方言說新聞的表演方式,喪失了原有的說唱表演成分,因此“杭州小熱昏”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杭州小熱昏”在第六代傳人之后一度面臨失傳,發展陷入了困境。
在2006年“杭州小熱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還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名錄。雖然“杭州小熱昏”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它的發展現狀仍不容樂觀。經過分析,“杭州小熱昏”現狀產生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
(一)“杭州小熱昏”自身的限制。“杭州小熱昏”,用吳語方言演唱的一種傳統街頭說唱藝術,演唱內容大多來源于當時的新聞,目的是表現大眾生活的艱辛,藝人要為百姓代言,以泄露胸中之悶,諷刺當時的社會局面。藝人在表演“杭州小熱昏”時使用杭州話表演。杭州話原則上指吳語,杭州話使用的范圍不大,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區及附近,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濁聲母和入聲,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由于時代的發展,能聽懂方言的人越來越少,許多杭州本地人都聽不懂杭州話,非杭州人聽杭州話時更是生澀難懂。因此觀看“杭州小熱昏”的觀眾主要為老年人,失去年輕受眾,受眾過于限制。方言的表演形式很大程度限制了“杭州小熱昏”的發展。
此外,現在年輕人消遣的活動越來越時尚、消遣的方式也很多,很少有人能走進劇場觀看“杭州小熱昏”表演,而且“杭州小熱昏”在表演形式、內容、風格等方面傳統化、單一化,藝術性、觀賞性和時代性不足,漸離現代人的欣賞口味,失去了眾多欣賞者和消費群體。
(二)相聲、評話的快速發展。近些年來,相聲、評話發展速度很快。相聲也是民間說唱曲藝術。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通常會用笑話、問答、說唱等使得觀眾大笑。現在,相聲的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因為相聲很少使用方言且形式豐富,受到了大眾的喜歡。許多原本表演“杭州小熱昏”的劇場,因為“杭州小熱昏”觀眾數量少,因此開始進行相聲表演。杭州評話是一種講述歷史的曲藝。它表演時使用杭州方言,講述歷史故事,貼近百姓生活,富有濃郁的杭州地方特色,因此也限制了小熱昏的發展。
(三)支持力度小,缺乏資金支持。雖然“杭州小熱昏”已經被加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政府支持還是不足,資金扶持較少。現在,學習“杭州小熱昏”的人比較少,能在學習過程中堅持下來的人更少。有些學徒只學習到“杭州小熱昏”的表演形式,但是對于加工、創作的技能還比較缺乏。沒有人去學習、去繼承傳統曲藝,“杭州小熱昏”也很難發展下來。
“杭州小熱昏”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境,而且我國其他民間曲藝的發展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頸,民間曲藝藝術在傳承、發展上都存在很多問題,現狀不容樂觀。“杭州小熱昏”不單是一種民間文化,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對于“杭州小熱昏”的傳承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