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李 莉
(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高考改革后,聽力理解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障礙。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明白單個單詞的含義,卻很難理解整體信息的含義;只了解了其表層含義,而沒有關注到其暗含意義。而用關聯理論就可以很好地解釋學生們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問題,有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Grice提出著名的合作原則及其相關準則。但是Grice的學說仍然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何自然.2007:16)所以Sperber和Wilson對合作原則進行了補充和改進,由此他們提出了關聯理論。關聯理論包含兩條關聯原則。第一條為認知原則,即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第二條為交際原則,即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關聯論將認知與交際相結合,認為交際過程就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從說話者的角度看,交際是一個“明示”過程。而從聽話者的角度看,交際則是一種推理過程。
聽力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解碼過程,它還需要學生結合他們已有的認知語境,對聽力材料進行推理,來判斷出說話人的真正意圖。這正好與關聯理論中的明示—推理交際過程相一致。所以關聯理論可以更好地分析學生們在聽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關聯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因為學生們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識背景,他們才很難理解整體信息的含義;因為學生們缺乏對話語的推理能力,他們才沒有關注到說話人的暗含意義。
學生們在聽力過程中會將聽力材料與自己已儲備的背景知識相結合。如果他們缺乏這一段聽力材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他們就會遇到困難。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教師在聽力課上要注重對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傳遞。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才能構建出相對應的認知語境,更好的理解聽力材料。例如2010年新課標全國高考卷中的一段對話:
W:Hello,Thomas Brothers.
M:Hello,this is Mike Landon here.Is Jack Cooper there by any chance?
W:I’m afraid not.He is away for a day or tomorrow,back on,let’s see,Monday morning.
M:Oh,well,perhaps I can leave a message for him.
從剛開始的兩句話中我們就可以判斷出W和M是在打電話。因為在英語中,打電話要先介紹自己,并且會用到This is句型。如果學生知道這一文化背景知識,聽完前兩句對話就會構建出打電話并且是Mike想要Jack接電話這一認知語境,使他們在接下來的聽力中著重關注Jack的去向。所以教師要重視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傳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補充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認知空缺。
關聯理論強調交際是說話人進行明示,聽話人進行推理的過程。但聽力過程是一個非合作式的交際過程。所以聽話人的推理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例如2009年高考卷中的一段聽力材料:
M:Shouldn’t we invite Cathy to the party tonight?
W:Invite Cathy? She is the one who is planning the whole thing.
對話中W沒有明確說出會不會邀請Cathy。但是W的表層含義是說Cathy是整個事情的策劃者,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她的暗含意義就是Cathy會出現在party上,而不需要被邀請。所以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Cathy will be at the party.
B.Cathy is too busy to come.
C.Cathy is going to be invited.
這道題應該選A.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學生沒有從說話人的語音語調中推斷出說話人的態度情感,沒有從對話的關聯中推斷出說話人所說話的真正含義,他們就無法選出正確的選項。所以學生的推理能力也是教師在聽力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
以上探討了學生在聽力過程中主要出現的兩個影響聽力理解的問題。并基于關聯理論給教師提供了一些教學啟示。結合具體實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及運用它來分析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巨大指導意義。希望可以有助于教師以后的聽力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