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京珊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人工智能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類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人工智能是一門邊緣學科,屬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它涉及的學科眾多,研究和實際應用的領域也十分廣泛,目前主要有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
人工智能給生產生活帶來越來越多改變,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成本,一些重復性、計算性的崗位已逐步被機器取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到底會給人類帶來福利還是會讓更多人失業,如今已成為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人工智能完全代替人類工作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進行一些看得到的工作代替還是可以的,尤其是一些簡單的需要大量人工去完成的工作。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取代勞動力的實例有許多,例如北京、天津、義烏等地快遞公司啟動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可減少70%的分揀人力;浙江一家噴霧器企業的自動化流水線上,2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可自動組裝成噴頭,每分鐘能生產60多個,節省勞動力40至60人;人工智能正在代替金融行業的交易員,高盛位于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曾經有600個交易員,如今只剩下兩個……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十幾年里隨著自動駕駛、超人類視覺聽覺、智能工作流程等技術的發展,專業司機、保安、放射科醫生、行政助理、稅務員、家政服務員、記者、翻譯等工作都將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工智能能夠代替人類進行各種技術工作和腦力勞動,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會出現失業狂潮,但是職業結構一定會改變,一些簡單的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崗位可能不再需要工作人員,但是技術性崗位則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轉型在所難免,但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能夠創造更多新的崗位和工作機會。人作為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依然重要。”賈斯汀·卡塞爾說,就像曾經脫離了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大量勞動力,在現代工業生產或城市服務業中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的進步也將如此。
面對如今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我們應該用正確的世界觀和認知去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給這個社會和生活所帶來的改變。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取締掉眾多的工作,這毋庸置疑,但與此同時,一些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新的機會和機遇會應運而生。經過查閱相關資料,至少以下這些新的職業是有可能誕生的:
機器人培訓師:在人工智能大量的普及之后,會面臨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如何操作這些復雜的機器人及其一些附屬價值的功能。就像制造業的生產工人一樣,在正式作業之前都要經過一系列專業的培訓最后才能正式作業。雖然兩者的方式不一樣,生產工人是培訓工人如何造作,機器人是人培訓機器人的附加功能,但機器培訓屬于高技術、其技術含量將會更高,因此機器人培訓師屆時會更加受歡迎。
機器人整形醫生:每個人都有虛榮心,特別是在自己的外貌上,追求完美。甚至一些對自己外貌不滿意的女性,不惜花重金整形。同樣機器人肯定也是各不相同的,除了外貌不同外,其功能和一些附屬值也會各不相同,那么就會產生為了改變機器人的形象和附屬值而去整形的。因此機器人整形醫生也就應運而生。
機器人維護師: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維護、維修師。人和機器一樣,會出現各種小毛病、大故障,此時就需要專業的、就像人類的醫生一樣,來診斷機器人哪里出了故障,從而對癥下藥。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全面普及的時候,機器人維護師將會成為最稀缺、最熱的職業之一。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之外,當然還會有一些我們目前還無法預知的一些職業或工作,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以這些基礎的新舊職業交替和工作為導向之下,必定會讓人工智能的發展更迅速,更具有多樣性。對于一些可能會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失業的工作人員,應該順應自然,抓住可預測的機會實現成功的過渡。
面對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著手思考如何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就業能力,考慮如何重新分配被替代的工人,就個人而言,應樹立起終生學習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也許每五年就須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職業道路。雖然不必擔憂人工智能對社會造成威脅,但面對未來的挑戰,從政府、社會到個人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擁抱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