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新時代社會的突飛猛進,多元文化的交流滲透、科技大數據的分析以及社會環境的復雜,都對當前思政教學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亟需我們去解決。我們應當積極地去應對,擺脫當前教學的困境,改革思政教學的新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服務于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思政教學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應當開展更多方面的內容,積極地切合社會現象,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對新生的社會現象更新觀念,不做時代的落伍者。這種思政教學的與時俱進,能極大地幫助學生引領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指導學生成人成才。
思政教學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知識的理論化太強,使得學生只有“三分鐘熱度”,在兩三節課下來,學生就沒有了興趣,理論化的知識還需要高校教師將其與實踐相結合,將學生的思想帶出書本,走向生活,這樣也能使得學生加強對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化對實踐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這一重要論斷同樣適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堅定政治立場,也要深刻把握時代環境的變化,創新方式方法。
高校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利用網絡課件來講授課程內容,傳統意義上對書本知識的照搬照讀的模式已經嚴重的打壓了學生的上課耐心,使得學生注意力集中非常難,甚至可能導致部分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出現。此類情況并不是個別,所以促使思政教學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外來文化的進入便會導致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影響,對于外來文化積極地方面當然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產生正向的作用,然而對一些負面的方面,例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以及功利主義等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有些高校對學生西方文化以及價值觀方面的無意識傳播,造成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下降,不利于弘揚中華文化。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有所不利。
外來文化的傳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應當肯定其中的優良部分對當代大學生的促進作用。將外來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對外來文化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將其中與思政教育共通的部分引入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也促進學生觀念的兼容。在此過程中,不能顛覆我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主次之分,以我國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會極大豐富思政教學內容,打破思政教學內容的陳舊化以及理論化。
同時對外來文化糟粕的部分,高校教師要自動屏蔽,避免沖擊學生的價值觀。積極弘揚習近平的重要思想理念,端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認知。
由于科技的如此迅猛發展,現代教學應當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調整課堂教學的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設計來傳播知識。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在線學習平臺,在線下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得課堂上的內容有所側重,集中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這樣使學生的學習也更有效率。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由以往的教師主導課堂轉化為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讓學生更加多方面的、更多角度的認識學習的內容。
為了提高思政教學的教學質量,需要各高校的教師,增強創新意識,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工作中去,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高自己的觀念意識。在面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時候,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敢于批評和揭露社會現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增強其政治敏感性。通過熱點的案例來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從側面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同時也使得思政教學的課堂氛圍相比較過去有極大的提高。
現代的大學生都對流行元素有著極大的興趣,高校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在課堂教學上有所突破,計劃一些脫口秀、辯論賽等這樣的活動,來促進思政教學模式的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迎合學生的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這樣的課堂教學。
當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必須要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所以其進行的思政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高校的教師就應當承擔起這一使命,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科學理論知識,用充滿知識的大腦開啟人生的篇章,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