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非 曹二龍
(邵陽學院檢驗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微生物檢驗技術是臨床檢驗學中一門重要學科,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但微生物檢驗實驗的學習內容抽象,知識點多,學生較難掌握。讓學生能在其專業實驗課的學習中扎實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從事臨床病原微生物學檢驗奠定夯實的基礎,這是教學工作者不斷探討的難題。本人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教學效果良好.
對于檢驗專業的學生而言需要其熟練地掌握常見的細菌形態、特殊結構、以及操作流程,但細菌微小、概念抽象,雖然在理論課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展示,但鏡下觀和圖片展示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別,所以對內容的掌握不夠深刻。其次,理論課所展示的都是典型形態,但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細菌形態結構具有多樣性,與典型形態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容易出現漏檢或誤檢。因此,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也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對標本的綜合分析能力。
首先,微生物檢驗實驗多需要借助光學顯微鏡,但學生獨立實驗中遇到細菌形態不典型,或是典型形態需要輪流觀看時,因為每個觀察者的視眼不同而導致觀察者并不一定能夠清晰地掌握其細菌形態或者會因為人多而放棄輪流觀察細菌的機會。其次,微生物實驗中有些操作技能如平板劃線、革蘭染色等需要教師當場示范,由于實驗室的局限導致學生操作手法的不規范。另外,不同教師的實驗步驟不統一,導致學生的操作方式不規范,實驗效果不理想。
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因為實驗課的課時有限,而實驗內容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掌握實驗內容,往往老師會進行“鴨填式”教學,學生對其內容難以消化,失去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其教學效果并不樂觀,學生對內容的掌握也不深,容易遺忘。
微生物檢驗實驗課內容抽象難懂,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驗課上興趣缺乏。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把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所看到的細菌典型形態和不典型給同學展示出來,并且對其進行分析歸納,使得形象具體化,減少細菌的錯檢和漏檢,并且還可以為何產生其結果進行系統分析,從而加深課程內容,學生也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其次,我們每次實驗課結束前把本次實驗的難點和學生容易出錯點進行指出,讓學生對其實驗內容有一個深刻的認知。
微生物檢驗實驗操作性非常強,每一個實驗都有一套規范的操作流程,每個環節需要學生準確無誤的掌握,但是每次實驗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培養基制備,雖然老師在講解過程中會反復強調實驗的重點和操作步驟,但實驗一開始,學生還是會亂成一團,不這里配錯就是那里忘記調ph值,影響實驗的進程導致實驗無法正常開展。其次,培養基的配錯需進行重新配制,而導致實驗物品的浪費。其次,由于不同實驗帶教老師自身的原因而導致在示教中示范操作上的不統一的現象,我們可以把規范流程在學生面前進行展示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讓學生了解操作規范化,這樣對學生以后從事臨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微生物實驗繁多而實驗時間有限,按傳統的實驗方法需要用幾分鐘時間,在黑板上把檢驗程序寫出并進行講解示教,無形的占用教學時間,使學與教的效率下降。應用多媒體授課后大大減少了老師的講解時間,加大了學生操作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多媒體教學更為直觀,教師能夠通過互動系統,將同學的鏡下觀進行統一展示,從以前的"一對一”教學變成現在的"一對多”的教學方式,兼顧到每個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并可以把實驗圖像讓所有同學都能看到,進行綜合性點評,首先讓學生去判斷實驗的對錯以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分組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學”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學”也給那些只想渾水摸魚的學生提了個醒,讓大家都真正地重視起微生物實驗教學來。
總之,教學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所學內容,讓學生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發現,新的教學方式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得到師生的一致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