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科學的教學管理體系是高校培養人才,提高科研能力和行政管理質量的關鍵,相較于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垂直型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模式兼具垂直型和扁平化特征,教學管理體系需要與管理模式和現代大學制度相匹配。目前高校實行的教學管理體系出現行政化、僵硬化趨勢,存在教學管理觀念滯后,教學管理過程過于刻板,長期忽視教學管理評價等問題,使得教學管理工作與高校改革需求脫軌,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無法保障。一方面,高校并未結合自身定位和建設目標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責任界限模糊,教學監控系統運行不良,教學管理工作仍以學校和教師為中心,缺少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柔性管理,導致學生對教學管理工作的認可度和配合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設置教學管理部門時過度重視垂直化管理,教務人員受限于繁雜的條條框框,缺乏靈活機動的彈性變通,基層教師的優勢和特長難以體現,教學管理質量無法提升。高校現行教學管理體系的行政化趨勢增加了高校內部層級隔閡,教學基本建設、教學研究、教學質量等具體事項管理方法嚴重落后,大量教學資源浪費,遏制高校轉型發展。
教學管理體系的轉變意味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創新,教育部于1999年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來,高校擴招成為常態,高考錄取人數從1998年的67萬人驟增至2015年的700萬人。擴招使更多學生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意味著高校在校人數急劇增加,教學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上升。構建服務型教學管理體系是對現有教學管理體系的改革和重塑,結合高校教育和科研價值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環境,在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上發掘優質教學資源,推動高校自我建設。教學管理體系創新有助于消除阻礙高校發展的內部因素,革除教學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弊端,激活基層教務人員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母校的認同和信任。教學管理是踐行教學工作計劃,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前提,以服務為導向重構教學管理體系能夠解決高校組織機構的集權問題,發揮教學管理對科研的輔助作用,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教學是高校工作中心,學生是高校核心價值的承載者,高校各組織機構不僅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更承擔著引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推動高校教學管理從重視規范約束的管理型向注重溝通調解的服務型發展,首要步驟是樹立學生本位的人本管理觀念,學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協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指導和服務。以人為本是高校教學管理的核心理念,教務人員需要樹立服務意識,以“疏”替“堵”,理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用學生能夠接收的方式執行教學管理任務。權為學生所用、利為學生所謀、情為學生所系是高校改革教學管理體系的必要思想基礎。
健全的規章制度是教學管理工作的依據,我國高校雖然重視規章制度的制定,但科學化、規范化程度不高,過于冗余瑣碎的內容反而限制教務人員發揮空間,影響高校內部活力。服務型教學管理體系的特征在于教學管理工作崇尚人性和個性,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對此高校應組織教學管理改革小組,刪除責任重復的條條框框,填補規劃真空區域,形成制度化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規章制度既發揮制約作用,也具有引導功能,優化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的重點是增強相關章程彈性,給予基層教務人員充分的能動性,便于落實各項教務決策。針對部分高校忽視學生信息反饋和教學質量評價的問題,建議其制定教學質量保障規范,完善教學評價的環節和方法,確保一系列教學管理工作合理有節、長效有序。
教學管理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影響著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的改革質量,教務人員層級區分明顯、政治思想素質不佳等問題消解了教學管理隊伍自我改革動力,對此高校應重視教學管理隊伍的教育建設。一是調整考核機制,從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兩方面出發對教務人員進行全面評價,實行考核成績與績效獎金、職稱評聘掛鉤的激勵方案,鼓勵教務人員探索新穎柔和的管理方式。二是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和理論教育,組織教務人員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高政治覺悟,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激發潛能以提升效率和質量。
高校需要在長期摸索和實踐中構建服務型教學管理體系,為順應新時期高校發展需要,應樹立人本管理理念,健全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服務型教學管理隊伍,使高校教學管理彰顯人文光輝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