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妮 李 艷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3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時代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旨在通過弘揚與傳承文化的同時,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意識。可見,當代高校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尤為迫切和重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史料看,我國對文化自信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基礎作用于上層建筑的結果。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硬實力的增強,文化軟實力也備受重視。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的中堅力量,一方面需要理性審視中國文化,另一方面需要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理解、和借鑒世界其他異域文明與文化。
高校是文明、文化的集散地,是培養人才之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因此必須把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高校應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以社會主義核心文化理念為核心,結合本校的特色,創新校園文化體系。此外,通過“三進”,增進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培養合格的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
在全球化浪潮的襲卷和高度信息化背景下,來自傳統與現代的各種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等文化觀點的相互交流與沖突,對主流文化的沖擊較大,致使當代大學生在文化信仰上迷茫,文化不自信。此外,主觀上大學生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修養和底蘊不足,文化自信缺失。
在多元文化大融合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西方人文通識課,以及專業課,在學習中反思、吸收和使用,培養文化覺醒意識,文化辨識與選擇能力。目前大學就業形勢嚴峻,客觀上也要求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增強核心競爭力,最終達到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的目的,有良好的文化素養。
大學教育,課堂教育仍然是主要教育方式。高校應該以課堂為主要依托,以思政課等公共課為龍頭,而以其他多學科的專業課為輔,以大思政的格局,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文化自信教育,使大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接觸、體驗、浸泡和熏陶,自覺認同中國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尤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陣地和渠道,以禮樂人文素養通識教育為輔,使大學生全面、深刻學習中國儒家、法家等國學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文化理念、愛國主義文化、中國革命紅色文化,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中形成的各種先進文化等。
大學是人生新的起點,在大學里,除了課堂學習,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社團活動、學生會活動以及名師專題講座活動等。為了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以辯論賽、文娛活動、主題講座等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涵,讓教師與大學生在互動中充分體驗文化的藝術和魅力。在課堂外,學校各門科目的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大學生去附近的文化教育基地等學習。并以這些活動為契機,充分進行文化反思與創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古今文明、文化的碰撞,敢于反思、實踐,推進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手機網絡成癮、娛樂至死,時間碎片化……,這些都是每個個體要面臨的挑戰,因此如何用好網絡,如何高效率地篩選有效信息,是一個難題。對高校而言,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手機與網絡進行學習,如何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不可忽視的,這是新時代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領域。高校應該結合自己學校特色專業,打造文化品牌,創新文化自信教育的方法,調動學生與教師的積極性,建設各種有益的網絡文化網站,舉辦各種文化主題活動,搶占文化自信教育的新高地。
在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肩負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使命,必須不斷推進自身的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本文主要探討了增強文化自信的意義及策略,筆者將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探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