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晨,李慶本
(杭州師范大學 藝術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018年中國美育研究延續了往年的繁榮勢頭。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及一系列講話中對美育工作的關懷和重視,極大地鼓舞了美育學界。本年度中國美育研究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于各類期刊、報紙等處以美育為主題的論文達924篇,其中碩博士論文69篇,出版美育著作20余部。本文擬對2018年的美育研究成果進行初步的梳理和概括,試圖為讀者呈現出本年度中國美育研究的概貌特征。[注]本文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知網(CNKI)。由于多方面原因,本研究尚未將港澳臺等地區在本年度內的美育研究資料收集全面,故本文暫不討論。
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提出了本階段美育工作的基本目標,即“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改進學校美育教學,鼓勵特色發展,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健全美育評價機制”。2018年,圍繞“十三五”的相關規劃,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1月31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在美育工作方面提出“制定《關于加強高校美育改革發展的意見》《高校學生藝術社團管理辦法》,召開全國普通高校美育工作會議”的工作要求。隨后的2月12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中,從“推進高校美育綜合改革”“落實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完善美育改革發展機制”四個方面對美育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
8月30日,習近平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指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年輕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隨后在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習總書記一系列的講話表現出國家對于美育工作的支持和重視,給美育界和美育學界注入新的活力,各學校與美育機構紛紛開展了對習總書記關于美育思想的學習,并引發了眾多學者對于國家美育政策方針的闡發和探討。[注]以上政策文件及講話內容,均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www.moe.gov.cn/)。
在此背景下,美育界舉行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會議。4月21日,上海舉辦了“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暨第三批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簽署儀式”。在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進一步更新觀念、加大投入、優化配置、改革創新,扎實推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并在會前舉行了第三批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簽署儀式。6月28日,首都師范大學舉辦了“為師傳藝樹人——首屆首都基礎美術教育論壇暨京津冀美育高峰會議”,會議通過對區域性美育的研討,為京津冀美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維度和實踐案例。10月13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茅臺學院召開。會議就如何培養高校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展開研討。10月28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回顧和展望”學術研討會暨2018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在杭州師范大學舉辦,會議設置了“藝術教育的美育靈魂和創造性內涵”分會場,與會學者對美育研究的各類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11月11日,由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當代美育、藝術教育的觀念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具體分析了當代美育、藝術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力圖推動美育、藝術教育的觀念變革與實踐深化。除會議外,本年度還舉辦了數場高規格的美育活動。如由教育部主辦,浙江省教育廳、杭州師范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展示活動于10月29日開幕。本次活動是推動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旨在深化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改革、激勵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立志當合格美育教師,對提升美術教育專業教學質量、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本年度美育研究成果的分析與整理,可按照研究者在論述時所關注的問題將其大致分為美育理論研究、美育實踐研究、美育思想研究、美育經典話題研究和美育史研究五個方向,在此大方向下又有數類細小的分支,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美育理論與美育基本問題
美育基本問題的研究一直是中國美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觀念、新的思想在不斷地對這些老問題作出新解答。王登峰《美育是什么》討論了美育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作者認為,美育就是日常生活,“這個日常生活體現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夠通過美育教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僅是去創造,更重要的是去發現美和欣賞美,讓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1]丁國強《美育與人生》提出,美育直接關系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關系靈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對于青年一代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具有潤物無聲的影響,是一門人生科學。[2]高建平《從狹義的美育到廣義的美育》區分了狹義與廣義的美育:狹義的美育主要指對藝術欣賞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懂藝術的人;而廣義的美育指對人格的全面培養,目的是培養心智健全、全面發展的人。而研究者在研究中應當注重真善美三者在實踐中的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即通過狹義的美育,實現廣義的美育。[3]周星《審美三題:從中國視角審視美育的審美觀念認知》從中國視角入手,認為傳統的靜觀審美已經開始趨向“流觀”審美,而對于美丑偏執的教育不是合理的美育要求。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國視角“是一個歸總認識的經典箴言”。[4]
學界對于美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各種美育理論研究也十分關注。杜衛、馮學勤《在繼承和創新中建構當代美育話語體系》一文提出,“話語體系建構”不同于一般的“學術研究”或“理論構建”,它從一開始就應該具有清晰的現實問題針對性、強烈的文化價值歸屬感和鮮明的意識形態導向性。因此,對于當代中國美育話語的研究,不但要繼承我國美育的優秀傳統,更要充分關注美育對于當今中國某些問題的解決。[5]陳履生《美育的傳承與“四觀”的建立》認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直接通過審美觀來呈現,因此在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是在新時代以美育來帶動建立一個“四觀”正確的主流價值觀。[6]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文化思潮不斷涌現,美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必然要重視對新思想、新觀念的觀照。如馮學勤《加強二次元文化的美育研究》就指出當代美育理論遲鈍于“二次元”這種新興的文化現象,并提出在美育話語研究和構建中,不應該忽視二次元文化的獨特性,而應當關注其新穎而多元的感性經驗、對健全人格養成的正面影響以及文化創造性價值,從中提煉出二次元文化最為積極的意涵。[7]
自20世紀90年代起,“大美育”的概念在國內開始得到倡導。近年來,生活美育、自然美育、身體美育等新理論都可看作是“大美育”觀念影響下的產物。如劉悅笛《從“美育代宗教”到“生活美育”——返近代美育之本,開當代美育之新》認為“生活美育”是將蔡元培美育思想中“學校美育”“家庭美育”與“社會美育”的回歸生活和貫徹執行,其特征是“‘生活美育’不僅是藝術教育而是‘文化教育’,不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終身教育’”。[8]邱振國《覽物寄情 尋理暢思——自然美育視野下的自然審美方法體系梳論》[9]、秦初生《論生態美育的基本特征》[10]、王亞芹《身體美育:一種美育新形態》[11]對自然美育、生態美育、身體美育理論的內涵及特征進行了闡述。霍美辰的著作《媒介美育通論》緊跟時代潮流,以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美育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超越保護主義范式”的媒介美育理念內涵與實踐路徑。[12]
2.美育與藝術教育
關于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關系的討論,在美育理論中占有重要位置。仲呈祥《關于藝術教育的思考》認為藝術教育與其所在的大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們的藝術教育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價值取向的統一。作者還從習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講話出發,提出藝術教育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各美其美”,才談得上“美人之美”。[13]章立新《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關聯》中也討論了藝術教育與美育的關系,認為藝術教育的本質就是美育,藝術教育是系統美育活動的主渠道,二者存在密切的關聯性,是不可分割的。[14]
3.美育與德育
學界對于美育與德育的研究多注重美育對于德育的促進作用。如王一川《塑造新時代的美好心靈》認為,新時代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面臨著諸多矛盾,想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需要通過美育的途徑去滲透和涵化,在“潤物細無聲”中塑造新時代的美好心靈。[15]趙浚《審美育人:構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從美育視角看德育哲學的實踐價值》一文也持類似觀點,并認為“以審美精神提升人生境界,以詩意創造走向自由人生,引導人追求藝術生活,可以無限接近自由全面發展的德育目標”。[16]徐承《普通中小學美育課堂中德育的實現方式研究》認為在美育課堂中應避免將預設的道德理念作為現成的思想結論予以強制灌輸,并探討了兩種實施方式。[17]
1.美育政策研討
仲呈祥《“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學習〈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筆記》一文即對習總書記一系列講話進行解讀,總結出新時代美育工作的宗旨是“堅持立德樹人”,美育的道路在“扎根時代生活”,美育的內涵是“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美育的發展需“遵循美育特點”。[18]范迪安《發揮文藝評論的美育作用》則從習總書記的講話中反思文藝評論研究,認為要堅持文藝評論的正確立場,努力貼近創作實際,發現優秀作品,提高社會審美水平、促進文化建設。[19]王一川《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和特質》認為中華美育精神有著鮮明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其內涵對當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美育工作,塑造廣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靈,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20]
2.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研究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在高校美育研究中對于高校美育與互聯網之間關系的研究在本年度受到較高的關注。如趙伶俐在《互聯網+大美育:構建更美好的數字化平臺》一文中,結合“大美育”的發展提出建構五位一體的美育教學質量測評體系,將審美元素融入網絡數字化課程與教學建設中。[21]王一川《美育樹信仰——互聯網時代大學美育的目標》一文則主要指出了“網生代”大學生的信仰問題,對如何針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生存和學習的特點而施以養成核心的大學美育提出了建議。[22]
當然,高校美育的一些基本問題也受到學者的關注。孫勇、范國睿在文章《我國學校美育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中討論了學校美育工作的現狀與探索以及學校美育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并提出了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對策和建議。[23]湯旭梅、李芳芳《城市型、應用型大學美育教育的創新與實踐》結合我國教育和經濟的現狀,提出目前最有效的美育策略還是以大學為重點,特別是城市型、應用型大學更應加強美育教育。[24]
3.課程教學中的美育研究
對于學校來說,實施美育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課程美育,此類研究大致可分為藝術類課程和文化類課程兩方面。藝術類課程美育研究如孔翎在《民族繪畫中題材的美育價值研究及在高校的釋放方式》一文論述了民族繪畫題材的藝術魅力及美育價值,提出民族繪畫可以以題材為切入點在高校釋放的觀點。[25]王欽《美育與素質教育舞蹈課應用芻議》一文則圍繞舞蹈美育的實施提出素質教育舞蹈課的“五項能力”培養及其方式,使學生通過舞蹈發現美、鑒賞美、開創美。[26]此外,音樂、書法等各類課程的美育教學均有學者討論。
文化課程的美育研究有賴嬌的碩士論文《初中語文生態美育課堂的設計與實施》,文章以一線教師的調查問卷、課堂實錄為研究資料,結合生態美育理論知識與語文教學課程理論,為實際課堂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具體操作方案。[27]時秀清《論美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認為數學學科中蘊含的美學因素,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數學中蘊含的美,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力。[28]
4.鄉村美育研究
鄉村美育由于設施、師資等客觀條件方面的差異,相較于城市則稍顯薄弱。因此,對于鄉村美育的關注是十分必要的。王曉鵬《陜甘寧邊區社會美育實踐研究》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陜甘寧邊區社會美育的具體實踐,并從形式、媒介、方式、平臺、手段等方面討論了社會美育實踐的途徑,分析了社會美育實踐的特點。[29]史飛飛、崔健東、唐靜遠的《美育視角下農村幼兒園舞蹈教學研究——以株洲地區農村幼兒園舞蹈教學為例》[30]、雷寶霞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31]則更加細致,從具體課程出發,對農村課程中的美育滲透進行了研究。
5.公共美育研究
各類公共場館也是美育實踐的重要場所,近年來興起的“文博熱”更帶動了美育的相關研究。袁雁悅在《歷史文化類博物館中的青少年美育實踐》認為博物館美育需要突破展覽的局限與邊界。在博物館的教學設計中融入“社會美”這一維度,可以拓寬審美模式,啟發學員對“美”的多元性理解,培養青少年更全面的審美能力和更豐富的情感體驗。[32]李佳一[33]、徐一超[34]、梁晰雯[35]等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入手,討論了文化場館與公眾如何拉近和保持適當的距離感的問題,并認為文化場館要在社會美育中發揮其核心競爭力和獨特價值。
1.中國古代美育思想
從論文數量上來看,本年度對于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研究論文并不多,且多著眼于發掘古代美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如杜衛《中國的美育傳統及其當代意義》認為,中國美育傳統實質就是“人格教育”,儒家傳統中的禮教、樂教就是這種傳統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當今藝術教育應該明確人格教育的價值指向、人格教育應該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關注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36]
古代美育思想中研究最多是儒家美育思想。如王若舟《淺談孔子的樂教思想對當今音樂教育的意義》[37]和盧焱、劉衡《荀子論“樂”及其美育意義》[38]分別討論了孔子、荀子的樂教思想,但二人都認為以儒家孔子、荀子為代表的美育思想對我國當前推行審美教育、道德教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此外,如陳乃惠[39]、謝誠[40]等學者的文章也都討論了儒家美育思想對當代美育的現實意義。
除儒家美育思想之外的古代美育思想的研究,也在此略舉一二。羅祖文《中國古代自然美育的道德意蘊及其現代啟示》一文研究了中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手段的自然美育模式,認為其培養的不僅是道德人格,而且還將道德人格提升到了藝術與審美的高度。[41]張春秋的碩士論文《魏晉玄學與王夫之兒童美育思想比較研究》對二者的兒童美育思想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都強調美育與自然的關系,希望通過情境教育使兒童精神達到無限自由的境界。[42]
2.中國近現代美育思想
從論文數量上看,對近現代美育思想的研究要多于古代。在近現代美育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蔡元培。近年來對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多強調其美育思想與現實的關聯。如曹慶輝《蔡元培的美育藍圖及其對國立美術學校創辦的推動》一文就細致地梳理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并著重研究了其美育思想與國立美術院校發展的關聯,包括院校的選址、建設、學科設置都滲透著他的美育思想和美育目的的考量。[43]而王鋒[44]、李宇楠[45]的研究則更為具體,討論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對具體學科教學的影響。
除蔡元培之外,豐子愷、陶行知、王國維等也被學者們關注。如陳晨《佛學視野下豐子愷藝術思想及實踐探究》指出,豐子愷提倡“美育與宗教并舉”,重視藝術教育的平民化,而《護生畫集》就是其美育觀念的有力證明。[46]孟麗、曾繁仁《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簡論》詳細論述了陶行知以“創造真善美的活人”為宗旨、以“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為內核、以培植向上的“生活力”為方法的生活美育思想,以及對開啟我國美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的積極意義。[47]劉強強《美育與境界——王國維美育思想中的境界論》中對王國維“境界論”的形成進行了研究,認為其思想不僅是對西方叔本華、康德、席勒的理論的改造和吸收,還融入了中國儒家思想精神。[48]王德勝、王倩《文化張力與現代中國美學理論建構的路徑選擇——宗白華美學的一種啟示》認為,西方思想為宗白華激活中國資源提供了現代視角,而對傳統的重新發現和再闡釋,則完成了宗白華對于現代美學理論和美育思想的“中國”建構。[49]
近年來,還有學者不斷擴展視野,試圖發掘新的美育思想。如馮慶忠《李石岑人生美育思想研究》[50]、朱雅《呂鳳子美育思想研究》[51]就詳細研究了李石岑、呂鳳子二人的美育思想的形成、內涵、特殊性及其貢獻。另外,孫勁松的著作《林文錚美育思想研究》以林文錚美育活動史料為基礎,重點分析他在美學本體論、美育社會功用論和藝術教育方法論這幾個領域的思想。[52]
3.西方美育思想
西方美育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席勒美育思想的討論。李雯影《席勒美育思想研究》較全面地對其美育思想產生的背景、觀點、內涵及對當代中國美育的啟示進行了研究,認為“美育要在政治自由之前”這一思想過于理想化,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53]鄒蘊《未竟的審美教育之路——席勒對啟蒙時代的反思》指出,席勒對于康德思想有繼承,更不乏批判,如康德過于注重“理性”,席勒則主張通過美育來彌補人性中殘缺分裂的狀態。[54]
薛子平《杜威美學思想對審美教育的意義》認為,杜威美學思想與教育思想有相通之處,都認為審美教育應當打破學校教育與生活的藩籬。在教學中,應當關注兒童能動性自我表達和經驗過程的社會特點。[55]蘇宏斌、丁心怡《通過美育重塑人性——赫伯特·里德美育思想淺析》從人性分裂的現狀及緣由、美育對人性的重塑之道、美育對社會的重構之法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赫伯特·里德的美育主張。并指出,盡管赫伯特·里德的美育主張在理論上較為精辟,但由于其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某些構想難免流于空泛或不切實際。[56]王旭青在《西方音樂修辭理論的自我論域與理論向度》中著重探討了音樂修辭理論與修辭學的關系,對于深化音樂教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57]
“美育代宗教”這一美育研究的經典話題,近年來仍受到學者的討論和爭議。如李醒民《論蔡元培的宗教觀》認為蔡元培的宗教觀核心命題有二:一是宗教將隨科學、藝術等文化的進步而消亡;其二是美育可以替代宗教。對于蔡元培的觀點,作者認為,宗教并非美育或其他單一的東西所能取代。[58]劉楚《啟蒙立場與場域越界——論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認為蔡元培將“以純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元素”極度簡化為涉及不同場域的“以美育代宗教”命題,存在場域越界問題。[59]潘知常《西方現代美學背景下的“以美育代宗教”》認為“美育代宗教”與西方關于虛無主義的思考一脈相承,且蔡元培與尼采等人一樣,對現代藝術認識不足,導致了他對于作為審美救贖的“以美育代宗教”思考的根本缺憾。[60]而王文革《關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及其邏輯可能性》可看做對此類質疑的回應。對于“美育與宗教是否存在論域錯位”的問題,作者指出,蔡元培所說的宗教,重在強調宗教在知識教育、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方面的作用,而非信仰方面的作用;對“美育能否取代作為信仰的宗教”這一問題,作者從張世英“萬物一體”境界說以及美(感)的神圣性的觀點出發,認為美與藝術所具有的“超驗性”“形上性”與宗教信仰類似,故美育代宗教是有其邏輯和理據的。[61]
也有學者著眼于這一思想的現代意義。如彭鋒《重思“以美育代宗教”》認為,蔡元培的美育主張雖然在現代化伊始的中國不切實際,但隨著審美化時代的到來,新型社會具備了“美育代宗教”所需的現實基礎,因此蔡元培的主張在當今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62]
吳夢園《從“美育”思想再論民國“人體模特兒”事件》圍繞劉海粟“人體模特兒”這一歷史事件展開,考察了劉海粟的美育思想,認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刻影響了劉海粟及其支持者在此事件中的話語方式,最終將這場爭論置換成了新舊道德之間的較量。[63]
《美育》雜志創刊于1920年,是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刊物,在我國美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戰紅巖、王確的《〈美育〉雜志與民國美育觀念、實踐的多元展開》對《美育》雜志所刊登的文章進行數據統計和系統分析,認為《美育》雜志不只是帶動了美育自身的學術研究,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一部分積極推動了新美育運動的發展。[64]劉琴《兩種路向,殊途同歸——兩種美育刊物之比較》則從《美育》雜志的歷史出發,詳細對比了現存的兩種美育刊物:大陸發行的《美育學刊》和臺灣地區發行的《美育》,認為二者雖然在刊物的定位和風格、作者來源、關注主題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刊物的宗旨和精神追求上有著一致的取向。[65]
王偉的《略論20世紀的幾種戲曲美育觀》則分析了在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變革潮流背景下的三種戲曲美育觀,認為其中的“以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為目的”的戲曲美育觀可以為當代戲曲美育體系的構建提供新思路。[66]陳星《民國時期李叔同影像之編纂與刊布》對在美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李叔同在民國時期的影像進行了系統論述,有助于李叔同及其美育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拓展。[67]
從總體上來說,2018年中國美育研究領域可謂成果豐厚。在國家政策的激勵和無數美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美育研究成果在數量、質量上都有了進一步提升。總結本年度研究成果,可發現以下兩個特征:其一是注重實踐,美育實踐研究是美育研究的熱門領域,論文數量遠超其他幾個領域,這與美育本身具有濃厚的實踐性有一定關系;其二是關注當下,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對于古代、近代美育思想的研究,學者們都會關注其理論或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這也反映出各位學者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