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銘
(濱州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美術鑒賞分為專業藝術鑒賞與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和培養人的文化素養的藝術鑒賞,專業藝術鑒賞屬于藝術教育,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和培養人的文化素養的藝術鑒賞屬于美育,美育的范疇和內容大大超越了藝術教育的范疇和內容。這里討論的“美術鑒賞”屬于美育的范疇,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美育現在面臨的問題很多,怎樣理解美育,怎樣理解美育與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怎樣認識和擺正美育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以及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美育怎樣與其他學科一起平衡地發展,這是當下亟待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全民族的文化素養亟待提升。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強大,學校的美育必須與之相適應,高校美育存在的問題必須解決。否則,提升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將變成一句空話。同時,必須厘清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否則就無法解決普通高校美術鑒賞課存在的問題。
美育范疇中的“美術鑒賞”包含兩個重要的因素:“術”與“育”。怎樣界定“術”與“育”,怎樣理解“術”與“育”的關系,是凸顯“美術鑒賞”的審美功能、達成美育目標的關鍵。
這里說的“術”,主要是指美術專業范疇的理論和美術專業創作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的材料、技能和方法。美術理論主要涉及美術原理、美術史論、美術批評、形態學、哲學、美學、心理學、宗教學、社會學等。美術的藝術實踐與創作主要涉及藝術語言研究、材料研究、表現技能和表現技法探索。而“育”,主要是指美術的審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美術的審美功能,是指美術作品富含美的元素,觀賞和鑒賞美術作品,能使人的身心愉悅并獲得快感。美術的育人功能,體現在美術作品具有記錄傳播文化的屬性,美術以具體形態的方式記錄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這些成果啟迪教育人們,繼續沿著前人的腳印前行和探索。
首先來看“術”與“育”的關系。從美育的層面探討這個問題,育人是首要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應放到從屬位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教學內容設置沒有標準、沒有規范,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多數高校采取因人設置課程,偏重藝術技能教育,專注藝術尖子生的培養,追求展演、評比、獲獎,忽視藝術文化的內涵教育,等等,導致了美育教學處于盲從混亂的局面,這也是中央倡導的改進和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及高校美育無法落到實處的原因之一。
關于“術”與“育”的關系,可以再來回溯“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1917年4月8日在北京神州學會《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說詞中,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這一觀點,如何解讀這一觀點,怎樣理解和詮釋“以美育代宗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以美育代宗教”的提法非常模糊籠統,長期以來我們只是簡單地從這句話的字義層面理解,沒有認真研讀和全面領會演說詞的全部內涵,一些人誤讀為美育只是簡單地從宗教中抽取出的藝術形式的教育,用藝術之形式教育陶養人的感情,以藝術教育替代美育,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和觀念是非常錯誤和片面的。
“以美育代宗教”的提法,由于特定的時代和歷史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美育與宗教是兩個范疇的概念,但是我們認真地、完整地研讀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說詞,消除誤讀的影響,對我們今天的美育及美育的課堂教學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育與藝術教育不能畫等號。如前所述,由于美育與藝術教育的作用不同,美育范疇中的“美術鑒賞”與藝術教育范疇中的“美術鑒賞”也不同。因為,美育范疇中的“美術鑒賞”,關注點是提升人的人文素養;藝術專業教育范疇中的“美術鑒賞”,關注點是專業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另外,不同范疇中的“美術鑒賞”,教育內容涉及的范圍不同,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美育與藝術教育不能等同。
蔡元培反對把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更多地強調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人的影響,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多次提到這個問題。如“歐洲中古時代留遺之建筑,其最著者率為教堂,其雕刻圖畫之資料,多取諸新舊約;其音樂,則附麗于贊美歌;其演劇,亦排演耶穌故事,與我國舊劇 ‘目蓮救母’相類”。[1]70即通過欣賞,達到教育的目的。“崇閡之美,有至大至剛兩種。至大者如吾人在大海中,惟見天水相連,茫無涯埃。又如夜中仰數恒星,知一星為一世界,而不能得其止境,頓覺吾身之小雖微塵不足以喻,而不知何者為所有。其至剛者,如疾風震霆,覆舟傾屋,洪水橫流,火山噴薄,雖拔山蓋世之氣力,亦無所施,而不知何者為好勝。夫所謂大也,剛也,皆對待之名也。今既自以為無大之可言,無剛之可恃,則且忽然超出乎對待之境,而與前所謂至大至剛者肝合而為一體,其愉快遂無限量。”[1]71即通過審美,娛情暢心。“教育”和“娛情暢心”效果的達成,都是通過審美對象具體的內容來實現的,而不是單純的藝術技能技巧所能完成。
美育是一種教育方式。美育不是學科的概念,美育是宏觀教育范疇中的一個面,它是德智體美勞和其他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也不應把它歸屬為某個具體的學科。美育學可以成為學科,但它又不僅僅是獨立的學科。美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它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美育屬于文化教育的范疇。
在新的時期,美育始終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美育的十七字方針:“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件明確了美育工作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即立德樹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是我們美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美育,是一種教育方式,一種教育手段。藝術鑒賞活動是美育實施的重要過程,即通過藝術作品的審美,傳播和傳遞文化的信息,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離不開美育。這是美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美育工作者的責任。
美育既具有一種培養人超越利害、超越名祿、超越物欲的“超越精神”的功能,同時它又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它的“超越”特性,無法超越時代和社會,更無法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需求,因而它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超越精神”是審美的境界,是美育的精神“內核”,這種“超越精神”的培養,依托的是文化對人的心靈的浸潤,依托的是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人的影響。文化的民族屬性、地域屬性、政治屬性,要求我們在美育實施的過程中,在內容的選擇和實施方法上,必須與時代、社會、國家的利益需要相吻合。否則,“美育”勢必會脫離社會和時代,變成為虛幻的“烏托邦”式的夢幻理想。因此,“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的內容,應從文化審美的層面,從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要求入手,將重點放在文化的傳播和宣講上,“立德樹人”,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自覺意識,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和守護者,真正肩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實現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踐行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準則。
具體來講,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南朝士族宗炳和王微在《畫山水序》和《敘畫》中,提出觀賞山水畫為“臥游”,并能起到“暢神”的目的。而他們提到的臥游和暢神,源自觀賞者對繪畫作品中表現的自然山水風貌的審美。1295年趙孟頫卸任回到故鄉浙江,為好友周密畫了《鵲華秋色圖》。周氏原籍山東,生長在浙江吳興,從未到過山東。趙氏為周密描述了濟南的美麗景色,并作此畫相贈,作品描繪了濟南近郊優美景色。黃河南岸的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秀美的小山,右方是“華山”,左方是“鵲山”。在大明湖的超然樓上遠眺,鵲華秋色躍然映入眼中。周密雖未回過家鄉,但是透過作品描繪的景致,感受到了家鄉的美,滿足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丑”與“美”是相對的,是一種客觀存在,“丑”存在于自然、社會和藝術領域,是特殊的審美對象,它在喚起人們否定性的審美體驗的同時,還能引發人的反思和警醒,使我們對具體的現象和問題的認識、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和透徹。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1937年,法西斯空軍對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進行試驗性的輪番轟炸,制造了震驚世界的慘案。在這前一年,達利便已敏銳地預感到西班牙內戰的來臨,創作了《內戰的預感》,用自殘撕裂的人體圖像,詮釋了內戰的本質和戰爭的殘酷。
羅丹的代表作《老娼婦》,形象丑陋、干癟如柴,作品將這位悲劇形象的老妓女的靈魂和肉體,淋漓盡致地呈現于觀眾面前,讓人痛恨婦女賣淫這一丑惡的社會現象,同時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妓女心生同情。
吉羅母·博斯是尼德蘭重要的畫家,他的繪畫創造了令人費解的、騷動不安的寓喻性場面,透露出反宗教的感情。博斯以布蘭特寫的寓言《愚人船》為題材,創作了《愚人船》這幅作品,以逼真生動的形象語言,揭露舊教會和掌權人物的偽善殘忍,對一群荒淫無道而又丑陋愚昧的社會敗類加以辛辣地諷刺,這幫只知吃喝彈唱荒淫無度的人,不懂得白癡駕駛的這艘愚人船即將覆滅,博斯用這幅作品為全社會敲響了警鐘。
美術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它是以具體的物象形態記錄文化和生活。通過美術作品的鑒賞,讓學生用審美的眼睛,審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和守護者,并承擔起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任。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面表現北宋汴梁城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城鄉風光與市井百態。圖中有城外郊野風景,有漕運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繁華的街市。圖中共繪人物約600余名,牲畜近百頭,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雜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節進行組合,結構嚴謹而緊湊,畫法精嚴,刻畫入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通過《清明上河圖》中的歡門,我們可以了解宋代建筑的結構框架以及施工方法;通過市郊的望火樓,我們可以探知宋朝首都的安保和消防的設置;通過觀賞船只的圖像,我們了解到,當時的船只已經用上了轉向靈活的平衡舵,說明北宋的造船技術在當時的世界遙遙領先。
美國的現實主義畫家、攝影師、雕塑家、美術教育家托馬斯·埃金斯,被認為是美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尋找診所》(LookingforTheGrossClinic?)描繪了醫學學生見習觀摩手術的過程,我們透過這幅作品,可以了解西方醫學的教學方法和學術交流模式。
再如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吳道子畫中的人物,傳神生動,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畫中的天神,雖鎧甲加身卻體態輕盈,飄動的彩帶使其緩緩飛入畫中。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稱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在敦煌的壁畫中,飛舞飄動的彩帶,將空中的飛神樂的優美的舞姿映襯得如同飛舞著的美麗的蝴蝶,婀娜多姿,讓人陶醉。
從這幾例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與西方文化之不同,西方傳統繪畫描繪飛翔,離不開翅膀;中國的傳統繪畫表現飛翔,幾條舞動的彩帶或者一朵祥云,就可以讓畫中的人物飛起來,這種方式富于想象力,也更加浪漫和睿智。
“美”是“潤滑劑”,審美能幫助我們把傳統的文化精華化入到學生的心靈。但是,這一切取決于施教者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方法需要有機地融合。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應采取開放的態度,避免滿堂灌和死記硬背。教學中營造一種良好的互動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改變舊有的考核方式,讓其更加開放,讓考試成為學習思考的深層次延伸,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思辨能力,提升他們的審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還應與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相結合,在提升他們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以期達到培養提升其創新能力的目的。
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舊的被動的學習模式,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無法實現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需要一種開放式的新模式。這種開放式的新模式,需要一種新的開放式的考核模式與之配套,讓考核成為繼續探究問題的延續。
考核的形式應為開卷,在規定的場合、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允許學生自由組合討論問題,獨立完成試卷的內容,不允許抄襲和出現雷同試卷。試題的設計,主要分為兩類,理論題和技能題。試題必須是全新的、開放的,避免在網絡等媒體上查到類似題目。例如,壁畫《捕禽圖》取自于底比斯尼巴王的陵寢,是新石器時期古埃及的陵寢壁畫,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考題可以設計為結合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簡要分析人物的造型特點和空間處理特色,說出該作品的人物造型和空間處理方式與哪個時期、哪個區域的繪畫方法一致。這個題目涉及不同文化、不同區域的繪畫在空間處理和人物造型方面的異同,同時映射出了不同文化的觀念對事物認識的差異。再如,可設計臨摹解剖圖—腦干腹面觀(用HB或2B的鉛筆畫圖,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稱),這個題目主要考查學生眼、腦、手的協調能力和造型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更加透徹。如南朝謝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其中的“隨類賦彩”,是繪畫表現具體物象時的用色原則和方式。中國傳統繪畫的用色方式是按類別著色,西方傳統繪畫追求色彩的真實,所有的色彩變化細節都要表現出來。
而西方立體主義畫派的四維空間造型方法,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空間多點透視表現形式,有差異,也有相通的地方。在形態處理和表現上,它們的差別很大,他們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共通之處,就是都表現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時間。
可以《富春山居圖》為例教學。富春山居圖以浙江的富春江為表現對象,主要描繪了浙江桐廬到富陽境內五十多公里的富春江兩岸的景色,可通過作品欣賞這些景色,不僅不用承受舟車勞頓之苦,還可以用很少的時間領略到富春江兩岸的美景;畢加索的《夢》表現了一個坐在椅子上充滿幻想的美麗少女的形象。畢加索不僅表現了少女的正面形象,也表現了少女的側面形象,我們在一個瞬間就可以觀賞到少女形象的兩個面。而在現實中觀察人的正面和側面,不僅需要轉換視角,還需要時間變換我們的位置。
解讀美術作品,美術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美術的藝術語言是無法忽略的問題。教學時應當與作品的內容相結合,把問題講深講透。
美術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美術的藝術語言,主要涉及藝術的表現形式、造型的形式要素、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等。具體的形象塑造離不開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具體的藝術語言,形式與內容是密切關聯的,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的表現形式。
如具象與抽象的問題,具象藝術,也稱之為寫實藝術,用寫實手法塑造形象,塑造的形象與自然對象相似或類似,具備可識別性。抽象藝術,也稱之為非具象藝術,抽象作品的形式就是它的內容,抽象藝術除追求情感的表達,還關注空間與物像構成變化呈現出的美,藝術語言及材料特性呈現的美。抽象藝術的主題是真實存在的,要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一致的自然物象,需要用心去感悟和發掘。
再如古典主義藝術和現代派的問題,古典主義藝術主要是指對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同時特指17世紀出現在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的藝術表現樣式。現代派藝術,是指西方國家從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現代美術中的某些流派,如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等。
厘清“具象與抽象”“古典與現代”這些問題,才能解決學生鑒賞具體作品時的障礙,對藝術語言達到認識理解并能初步進行運用的程度,對提高學生的眼、腦、手的協調能力,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將起到明顯的作用。動手能力,色彩識別能力等,許多專業,都會涉及這方面的要求。這些能力的提高,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非常有益。藝術實踐及藝術創造,對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實施美育過程中的美術鑒賞課,通過藝術作品蘊含的文化的解讀與傳播是核心,是重點,是達成美育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