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也韻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100875)
2018年9月10日,受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藝術組委托,筆者作為項目組音樂教育學科專家,前往昌平鞏華中心第二小學督導北師大“高參小”老師的音樂課程教學。鞏華中心學校有兩個校區,目前該校址面臨搬遷,學生數量逐年減少,每個班十五六個學生,音樂課一個年級兩個班合班教學,大約30人左右。目前學校有3位音樂老師。從這學期開始,面向四年級全體學生開設舞蹈課程。此前,學校有舞蹈藝術團,在北師大“高參小”項目藝術組唐怡教授將近3年的現場授課、排練、指導下,藝術團連年獲得區市一等獎。在該學校,筆者聽了北師大“高參小”游老師執教的一二年級音樂課、唐怡教授執教的四年級舞蹈課,課后與該校音樂教師交流了對“高參小”音樂課程教學的看法。
2014年,北京市教委啟動了“高校、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學體育美育特色發展”項目(簡稱“高參小”),政府出面,通過高校、社會力量的優勢資源與中小學攜手,合力深化中小學體育美育教育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少年兒童身心和諧成長。“這項極具創新型、探索性和開創性的項目在全國基礎教育改革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好評。”[1]2014年“有139所小學與高校、藝術院團和藝術機構、體育俱樂部等結成‘對子’,2015年新增22所中小學,總數達到161所,高校及社會機構也新增4所,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和北方昆曲劇院”。[2]“從一年級新生開始,采取滾動方式至2020年,并逐步普惠到小學其他年級。”[3]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藝術組于2015年10月進入海淀、朝陽、昌平、順義4個區11所小學開展實施特色音樂課程。
音樂教育是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全面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學生被動學習、中小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的情況是一種常態。當下中小學音樂教育普遍存在或過于強調音樂知識技能教學,或過于強調音樂唯美經驗,局限于音樂學科的課程教學、疏離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情況,日常音樂學科教學難以轉化為學生受益終身的日常生活能力與素養。總之,音樂“教學”無關于“育人”的現象較為突出。針對以上情況,北師大項目組確定了以藝術育人、全員美育為核心,以學科融合、協同育人為特點,以藝術經驗文化、兒童心理文化、環境文化融合的“音樂育人文化”建構研究課題。
音樂育人文化,即構建師生創造音樂文化、音樂文化陶冶師生情趣的作用系統。音樂育人文化旨在課堂營造的音樂氛圍與校園生活的文化場中,實現師生認識自我、建立交往、實現自我的目的。其本質在于激勵小學生的音樂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首先,將教育活動視為一個文化場,依據活動地點、范圍、大小建構音樂文化場。其一,課堂音樂文化場。從課堂音樂文化入手,在虛擬社會中建構師生行為規范的音樂課堂文化,規范師生行為,加強音樂學習與課堂組織管理的有機聯系。其二,校園文化場。從校園環境、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校管理等方面滲透音樂藝術的美化和熏陶,通過校歌、班歌、校園合唱節等儀式規范學生文明行為,通過學生歌唱校園、歌唱友誼抒發健康情感。其三,家庭社會文化場。建構觀察、批評和改造課堂、校園、城鄉生活中音樂現象的音樂現實生活文化,從兒童現實生活入手,將音樂藝術輻射到時令、節氣、活動,運用信息科技開展課堂內外結合的音樂活動。總之,師生在封閉與開放、虛擬與現實場中感受體驗其物理環境、人際交往、音樂氛圍,通過扮演和完成這個音樂文化場中的角色任務,而自覺調整和完善自我的意識與行為。
其次,從學生心理文化入手,依據小學生成長的規律開發制定各年級音樂課程,建構學生成長的文化整體環境。依據小學生一年級入學適應、二年級自信心品質、三年級合作意識、四年級初步自主管理、五年級解決問題能力等總體目標,分別確定各個年級段音樂育人目標。
最后,從音樂藝術文化入手,培養學生音樂藝術文化素養。其一,感官體驗的完滿。將音樂作為兒童感官發展的介質,在感官對日常生活的充分體驗中提升學生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綜合感覺器官體驗能力。其二,情感體驗的完滿。將音樂作為情感交流工具,在復述記錄感官體驗的過程中甄別自我情感傾向與沖動,培養學生情感表達與溝通交流能力。其三,再現創造的完滿。將音樂作為創造實踐的手段,在音響化的情感表達過程中,培養學生音響創造實踐能力。其四,精神價值的完滿。將音樂作為人類精神的外化顯現,在對音響具有意義賦予的藝術表現中實現思想升華和價值守候。其五,行為塑造的完滿。將音樂作為人類生活方式,在自覺履行音樂藝術蘊涵的價值觀念中培養學生優雅文明的社會行為。
在音樂育人文化的理念指導下,北師大藝術項目組從隊伍建設、育人方案、管理機制、實施評價等環節具體實踐“音樂育人文化”理念,形成了方案出臺、師資培訓、校園實施、評價反饋的一整套組織管理模式。根據小學音樂教學基礎,高校6名專家、20多名音樂教育研究生、60多名小學音樂教師的三級研究梯隊,共同討論研制音樂教育課程方案;組織實施教學的在讀研究生進行系統培訓,確定教學實施重點難點;組織在讀研究生到小學實施教學;專家、小學音樂教師提出評價和反饋意見。三年來,課堂教學方面,通過創作兒童歌曲、深化音樂課堂教學。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對現有統編音樂教材加以改造,強化音樂要素與角色扮演的共情。課外藝術課程方面,依據各校特點和需要規劃設計課外藝術課程。以舞蹈興趣班、繪本興趣班、學校合唱團等多種藝術形式綜合開展。校園文化方面,密切音樂藝術與兒童社會文化生活的聯系。加強音樂藝術豐富兒童日常生活和提升生命質量的維度和深度,聯合大學優質藝術資源,為中小學量身定做藝術展覽、專場音樂會、兒童電影音樂研討等大型展演與學術研究活動。經過3年實驗,項目組在北京市昌平區、海淀區、順義區等10所小學55個教學班開展了為期3年的小學音樂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其中每個學期完成6個主題課程,20次實驗教學、118份教案、270個課時教學、150份課后總結。其中8首兒童原創歌曲深受好評。根據現有國家統編音樂教材設計的教學與項目校教師的教學形成同課異構的呼應,教學也取得良好效果。在小學開展“動感合唱”“戲劇”等社團活動;策劃創作“和雅樂坊”“魔法森林——鋼琴之旅”等大型音樂巡演活動。在大學對音樂教育研究生進行教學培訓,對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共計8次。
總之,北師大音樂系參與項目的師生與項目校師生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學校課堂與課外教學聯系在一起,教學內容的線上線下聯系在一起,諸多方面共同形成了面向每一個孩子的全員音樂教育系統。該項目積極拓寬了音樂課程與教學的范圍與空間,與此同時,課堂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音樂教學質量也逐步得到提升。可以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探索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行動。
北師大“高參小”項目開展的第四年的第一學期第一課,擔任鞏華中心學校第二小學一年級課程教學的是在讀研究生小游老師,小游老師對課程內容進行周密詳盡的設計,授課語言清晰,教態親切投入,整個教學過程井然有序。在小學一年級音樂第一課,她建立了明確有效的課堂常規,比如用歌聲問好、起立,明確課堂行為規范,明確調控學生注意力的節奏信號,用歌聲再見等等,顯示出對剛升入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教育管理意識。總體而言,初登講壇的新教師具備了良好的教育意識和教學規范以及教學能力。
音樂育人文化理念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更鮮活生動地呈現?如何形成對項目校師生的引導力量、產生更為有效的積極影響?這既是項目校師生的現實需求,也是北師大藝術組音樂師生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求。在音樂課堂上,追求滲透音樂育人文化理念的專業化教學,即音樂美的教學觀念、契合學生身心條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精準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師生音樂情感體驗的共鳴等。
首先,音樂課始終貫穿和滲透音樂美的價值觀念,音樂美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靈魂。小學第一堂音樂課,或任何一堂音樂課,都應開宗明義闡明音樂或音樂課的價值觀念。比如音樂是聽覺藝術,上音樂課的孩子應以耳朵靈敏、聽即反應來要求自己;音樂是創造美的藝術,上音樂課的孩子應以美的姿態、美的行為、美的語言要求自己;音樂是好聽的聲音,上音樂課的孩子應注意避免噪音,多產生樂音;音樂是人的內心體驗,上音樂課的孩子應在靜默、想象中體會音樂的美,等等。將音樂價值觀念作為音樂課的靈魂,滲透在音樂課的方方面面,貫穿在教師語言表述和學生行為表現的點點滴滴,不斷滲透加強,上升為師生共認的、穩定而不可替代的音樂認識和行為意識,逐步轉化為使學生一生受益的音樂美的自覺意識與行為。因此,音樂美不僅是音樂教學內容,而且也是音樂教學的手段,更是課堂管理方式。諸如教師語言、課堂教學的秩序、課堂管理信號都應該體現藝術性和音樂性,使課堂行為規范既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如此,音樂美才能在學生心中扎根,音樂美也才能成為學生當下乃至一生都自覺自愿去追求的行為目標。
其次,音樂課應喚起學生自主意識、激勵學生自我成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個體的獨立和成長,或者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應隨時提醒和喚起小學生自我角色、自我認同、自我成長、自我評價意識,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識的能力。一年級小學生剛從幼兒園出來,進入小學,對校園事物新奇,對規則無意識,需要教師及時喚起學生的角色意識,并形成自我認同,進而在老師提醒下不斷調整自我行為。比如,提出“你現在是小學生還是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應該怎樣?”之類的問題。盡量將枯燥的課堂規范,比如“一二三,要安靜,回答問題要舉手”等指令變為富有情感的藝術化表達,不斷促進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行為約束意識的形成。
音樂課內容與過程的設計實施應以小學生音樂學習基礎及其學習心理為依據,始終從音樂感知和音樂想象入手,引導學生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最后歸納提升為音樂知識和概念。比如歌曲演唱或音樂欣賞教學,先從作品的感受體驗入手:學生聆聽作品,對音響做出反應,用動作或嗓音模擬音響等;再進入作品的比較辨識活動:學生對不同音響做出不同反應,比較音響的差異,并能記憶和辨識音響;然后進入表現運用實踐:學生分角色扮演或演唱不同音響,能與同學先后演唱作品各個部分或同時演唱作品各個聲部,并能傾聽其他同學演唱的聲部或部分,逐步發展自我內心聽覺;再進入符號記錄活動:學生以圖像或符號記錄音響,能在符號與音響之間轉換;繼而進入創編活動:或組合幾種音樂語言想象其表現內容,或自擬主題選擇和組織音樂語言加以表現等等。要避免一開始上課就陷入音高節奏教學的重復、單調、枯燥的局面。或選擇更適合小學生的身體律動來體驗和感受三拍子節拍感,而不是三拍子的指揮圖示。
音樂課應激發小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成長預留空間。可以先聽再看,培養學生聽覺的有意注意力;先聆聽想象再學唱歌曲,培養學生音樂想象力。如:
“小動物|打招呼 |x x|x x|”,可以把學生參與活動的部分預留出來,變成“小貓咪|打招呼|( ? | ? )|”或“(? ?)|打招呼 |( ? - | ? - )|”
始終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以填空的方式預留學生思考和練習的空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音樂課還應兼顧學生全體的普遍性與個體的差異性。每一個教學內容,既要全面授課,又要給學生學習鞏固的時間,還要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困難。因此,教學時間精力分配需要點面兼顧。可以先從教師與全體學生對話開始,完成教授環節;然后過渡到學生與學生的分組對話,實現練習的目的;最后再到個別學生在全班的獨立完整表現,達到檢查糾正的目的。總之,由面到點地逐步深入教學,達到點面結合、全體與個體兼顧的教學均衡分配,避免教師過多地聚焦到個別學生教學,忽略全班集體共同練習的狀況。
再次,音樂課應始終傳播最基本、最正確的音樂專業性、體系性知識和技能。包括音樂結構的穩定對稱原則、音樂節奏的等比關系、音高唱名與音高匹配原則等。比如師生問候,如果老師問候是2小節,學生回答也應該是2小節,而不是1小節。師生問與答的小節數應符合對稱原則。再如五線譜識譜起點,應以移動do的觀念,從線間相鄰的二度關系開始,再過渡到三度、四度的識譜。以首調唱名體系為起點,訓練學生相對音高關系的體驗,進行音響高低的內心聽覺訓練,實現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認讀的統一。又如,節奏訓練起點,則是以單位拍為標準,在單位拍的相對值中體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等其他節奏的時長,等等。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應以最基本和最正確的音樂知識技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音樂大廈的基石,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最后,音樂課應揭示作品的言外之意,喚起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體驗。在所有上課的準備環節和內容中,教師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是重中之重。教師不僅要有深入的情感體驗,還要將其作為音樂教學的骨架,始終圍繞如何喚起學生對作品的體驗和領悟展開教學。每一次課堂教學都應有明確的教學主題的提煉,這個教學主題一定是而且只能是情感性主題。如果教學主題只有思想題材或音樂體裁等內容,而缺乏情感性或情感性主題,那么音樂教學就會偏離音樂性。比如《我愛新校園》(劉文紅、劉哆咪詞曲),上學的興奮新奇激動,行走在上學路上的內心獨白:我要去見新同學新伙伴,上學路上左看右看,小心避讓汽車安全行走等,這些小學生上學的心理活動與內心體驗才是音樂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又如《苔》([清]袁枚詞,梁俊、韓雷曲),想象苔的微弱渺小,生長環境的潮濕黑暗,這與每個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冷落、卑微處境是相似的,這也是老師在音樂課里應該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觸點。也正是基于卑微弱小的情感體驗,“苔”努力成長的決心和追求夢想的勇氣與渴望,才能激發小學生內心的共鳴和共情,從而也激勵小學生追求自己夢想的信心。總之,以音樂喚起或再現小學生對學校生活體驗和感受,再以節奏、音高等方式表達這些的體驗和感受,才是音樂課的魅力和快樂所在,而不是僅僅圍繞節奏、音高、結構、旋律這些音樂形式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卻缺乏這些形式所承載的情感體驗內容。
總之,音樂美的教學觀念、契合學生身心條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精準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師生音樂情感體驗的共鳴等音樂專業化教學的要求,又是音樂育人文化理念落實的途徑。義務教育階段的專業化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的音樂學科知識技能與學生全面整體的成長結合起來。專業與育人結合,這是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專門化的學科存在的方式,是音樂教育的專業內涵。音樂育人文化就是音樂必須為育人服務的理念。音樂育人,要通過一堂堂課、一次次教學、一個個學生的點點滴滴,為每個孩子自主探尋成長機會提供豐饒的音樂土壤,或在具體情境中對每個孩子產生普遍適用的音樂影響。所以,音樂育人需要通過專業化教學得以實施。只有緊扣育人目的的專業化教學,音樂教育不可替代的專業內容及功能才能體現,音樂教育不可替代的學科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由此可以說,音樂學科的專業化教學是音樂育人文化實施的途徑,音樂育人文化是專業化教學的內涵。
經過三年實驗,北師大“高參小”項目藝術組音樂課程研發與實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15年項目起步階段,音樂課程研發主要定位在“參”,即參謀,對基礎音樂教育提出有建設性的、高水平的意見。具體而言,就是從對基礎教育的了解學習、初步適應,到明確人文性基礎音樂教育定位;從研發課程、培訓教師、完善方案,到貫徹落實一堂一堂音樂課;從一年級幼小銜接,二年級自信心培養,到三年級同伴合作,分別有重點地實現服務每個學生身心成長的目標。三年過去,隨著時間推移,項目校師生認識和能力逐步提高,音樂文化需求更為豐富。項目校教師不僅渴望教育教學理念,也希望看到別開生面的課堂教學,更希望獲得自身教學能力和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提高,即“滲”,貫穿在每堂課、每個教學環節的精細設計、精準語言、精彩效果的教學。也就是說,整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精微的課堂教學實踐,二者齊頭并進才能實現項目初衷。隨著音樂教育學科的專業提升、學科開創、精細實施,我們有理由相信,專業化教學將推進這個階段任務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