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一致性”是課程教學的基本依循,在“教、學、評一致性”的框架中,“評”是一個關鍵要素,“教”和“學”通過“評”來推進。這里的“評”,就是課堂評價,是基于學習信息的收集、研判與處理。筆者以之前執教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為例,談談基于學習信息的課堂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建構。
課堂評價是基于證據的評價,而非空穴來風,前提是必須收集到準確的信息。信息既然是為評價服務的,那么就應該和學習目標息息相關,是有目的的定向收集。
課堂上,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式是基于教師自身經驗的信息收集:傾聽、觀察、作業、對話等,上課的過程就是大量信息生成并收集的過程。研究型的教師能夠基于學生學習目標,及時收集信息,并據此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相應的引導、處理,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荷葉圓圓》的第一句話是“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從形狀、顏色兩方面,用疊詞的方式描述事物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語言遷移的好模板。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模仿例句,同樣從形狀、顏色兩方面對事物的特點進行描述練習:______( )的、( )的。這個過程中,筆者關注學生的回答,收集信息,對符合要求、用詞恰當的予以肯定,對不合要求的加以引導。第一位學生回答:“蘋果圓圓的、紅紅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學生都有類似的描述。第四位學生說“電視機是正方形的”,符合形狀特點,但沒有使用疊詞,筆者及時抓住這個信息,請“小醫生”來幫助修改,第五位學生改成“電視機方方的”。第四位學生覺得這個改正是正確的,符合要求。課堂上,學生的錯誤信息,教師收集處理恰當,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當顏色、形狀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筆者注意收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疊詞描述,引導他們拓展到味覺、感覺,學習使用“柔柔的”“嫩嫩的”“香香的”“甜甜的”等疊詞描繪事物,豐富語言表達。
課堂學習,是學生的學習。在課堂觀察中,同桌合作、小組學習等形式通常能較好地幫助到每一個學習個體,實現學習互助。這個過程中,同桌、伙伴可以成為學習信息的收集者,及時反饋信息。當然,學生對自身學習信息的收集,也是一種方式。教師經常會問:哪些同學還有不明白的?其實就是對自我學習信息的一個匯報和呈現。
信息的收集,是為了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課堂生成大量及時的信息,教師必須根據課堂學習的目標,準確及時地判斷,選擇有教學價值的學習信息,適時調整、處理,進而推進教學。基于學習目標的研判,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積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力儲備,綜合課堂內外信息,打破時空界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資源,做好教學引導。
課堂產生大量綜合性的信息。教師收集到的信息必須聯系文本的前后內容、課堂內外的經驗和知識、整合各學科的發展等方面進行研判。比如: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必須聯系前期學習的停頓、輕重、長句處理等,循序漸進,方能溫故知新。
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信息的產生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儲備,因此,教師在進行信息研判時,要聯系學生的新舊經驗,判斷捕捉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發展的信息點。
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要下雨了》時,筆者把目標定為“學習人物對話,準確使用提示語、語氣詞進行對話”,并據此設計了一個語言遷移的情景,“遠遠的,我看見李老師從走廊那頭走過來了,( )喊:( )”。課堂練習時,生1、生2、生3的回答分別是:“李老師,你好。”“李老師,您好啊!”“李老師,您好!”連續三位學生的答案相似,僅在禮貌用語上略有變化,無其他拓展,顯然對話質量不高。當時筆者判斷,可能這樣的情景設置太有局限性。學生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對于這樣的情境,一般處理就是問好。于是,筆者調整情境設計,增加了生活化的細節:“遠遠的,我看見李老師出差回來了,從走廊那頭走了過來……”;根據我們的生活日常,改成“遠遠的,我看見李老師從走廊那頭走過來了,手里抱著一疊試卷……”這下,學生的思維被拓展開了:“李老師,我好想你啊!”“李老師,出差的日子好不好玩?”“李老師,我考了多少分啊?”真實情境的改進,幫助學生生發出豐富多彩的對話。
課堂信息的收集研判,衡量著教師對課堂信息的敏感度———能把握一瞬間出現的想法。這種敏感度,依賴于教師對課堂學習目標的清晰程度。只有學習目標清晰的時候,教師才能很好地把控課堂節奏;反之,目標繁復,課堂上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復雜信息,缺乏針對性,教師反而無從判斷。所以,對信息的敏銳研判,只有學習目標的高度清晰、簡潔,方能有針對性地深入。試想,如果教師自身對學習目標不清晰,或者目標過于繁復無法掌控,又怎么可能讓學生朝著明確的方向前行呢?
課堂信息的收集研判,最終是為了評價,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堂評價通過學習信息的處理,層層深入,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最終獲得素養的提升。這個過程,始終要圍繞學習目標,準確把脈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抓住有效信息,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大量信息產生的同時,也會有大量信息被淹沒,如果不及時處理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就會被浪費。教師要善于傾聽和發現。比如,一位學生造句:小明摔倒受傷了,我跑過去說,“小明,你要支撐住啊!”“支撐”一詞用在這里顯然不合規范,學生本意要表達的應該是“你要撐住。”學習目標是要學生正確地運用語言,而不是簡單地說個句子,因此必須明確這個表述的問題所在,及時引導學生比較“撐”“支撐”的正確使用方式和場合,培養學生的語感。
我們常說,設計教學的難度最好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這個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具有挑戰性,基于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能力進行拓展深入。
例如,學習課文中“跑過去問”后,進行語言練習:( )問。最初學生的遷移僅停留在動作層面:走過去問,飛過去問,騎過去問,沖過去問……收集到這些相似的信息后,筆者做出了肯定的評價,問:能不能不是動作?學生回答:一本正經地問,直接問,生氣地問,大聲問,溫柔地問等。第二次學習,顯然學生的語言更豐富了。在此基礎上,筆者幫助學生創設生活情景,用上這個短語進行說話練習:“小明摔倒了,我( )問:( )。”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自創情景,進行“( )問”的說話練習。學生的創作豐富多彩且極具生活氣息,有的學生還很有禮貌地用上了“請問”。
很多時候,在課堂上學生能生成很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成為彼此學習的導師,學生自己就能成為評價者。這需要教師敏銳研判,巧妙處理。
一次公開課,教學目標之一就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練習。當學生已經練習、總結到位時,筆者就準備結束這個環節的學習任務。這時一位朗讀比較出色的學生舉手評價了同學的學習后,忍不住自己主動示范朗讀起來。于是,筆者順水推舟,請這位同學當小老師,帶大家朗讀。既然學生對此有更深入的學習要求,為什么不繼續呢?接著,筆者和學生一起探討、練習:同樣的句子,同樣的感情,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朗讀處理。開放的話題和練習方式,讓一年級的學生呈現出豐富性:他們發現同樣的感情傳遞,可以有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重音處理。這樣的學習更深入、更主動。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收集了同伴的發言,并做出研判,成為評價者,參與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這樣的學習,其有效性和深入性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課堂評價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需要溫故知新的反復過程。這個過程中,會有信息再產生,再收集,再研判,再處理,再評價。基于學生信息的課堂評價,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信息,在資源生成的動態過程中,抓住有價值的信息及時有效處理,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