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遼寧省孤兒學校,遼寧 沈陽 110167)
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富勒編寫的“教師關注問卷”揭示了教師教育發展的前奏,并提出了教師教育的階段。福勒認為,在成為專業教師的過程中,專業學生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教學前注意階段。這個階段是專業發展。普通學生仍然扮演著學生的角色。他們沒有教學經驗,只關注自己。
(二)生存早期關注。在這個階段,第一次真實地接觸了教學工作,此階段教師關注教學內容,班級管理和教師的評價以及在學校的生存問題,現階段存在一些壓力。
(三)教學情境關注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關注教學情況的挫折和局限以及學生的不同教學要求。
(四)注意學生階段。雖然許多教師在上任前表達了對學生學習和情感需求的關注,但他們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基本規律。
20世紀80年代,費斯勒提出了一種動態的教師職業周期理論,對教師職業發展進行了探討,為社會全面理解教師職業提供了參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一直在追求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形成多元化教師發展的模式。教師教育也是從就業前教育和在職教育的整合方向發展而來的。
中國的《教師法》為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1994年,中國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和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并且首次確定教師的專業地位從法律角度。2000年,《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的頒布,使得全國范圍內開始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2000年,中國出版的第一份職業分類權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首次將中國職業歸為八類,教師屬于“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教師資格認證開始在全國實行。但到目前為止,就教師的專業性國內并沒有達成普遍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從專業職業的特點來看,“教師職業是專業”,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深化。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將教師從職業轉變為專業。建立教師的專業標準和發展過程可以增加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形成職業情感。小學教師的必然要求就是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可以增強和激發小學教師的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有助于實現小學教師的生命價值。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特征是自我發展,即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和探索,使教師能夠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并不斷發展到更高的水平。
(一)增強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成長模式、教學方法和教育態度。教師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理解和對自己工作意義的理解可以使他們感到自信和光榮。同時,他們也鼓勵自己思考工作質量以及如何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
(二)遵守職業道德
在從事教育和教學活動時所依賴的基本道德規范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這是教師遵循職業發展的道德基礎,也是教師對職業行為的有意識追求。如果不嚴格遵守職業道德,那么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無根,被動的水。它們的價值不能用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來衡量。
(三)擴大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一個理性經驗體系和一個學科體系,其中教師的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研究所主席舒爾曼認為,教師必要的專業知識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般教育學知識、學科知識、學科內容知識、課程知識、學生特征和教育背景。
(四)提高專業能力
教師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技能即教師專業能力,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成功完成某些教育和教學任務。評價教師專業化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師的專業能力。
(五)構建職業人格
一個人心里狀態的外在表現即為人格,教師的心理特征可以通過教師的人格形象進行全面反映。它主要包括教師在課上課下對學生的態度以及教師的氣質、情感和興趣。教師職業人格的構建需要教師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以及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中自我尋求的結果,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成熟表現。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就是教師,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將會直接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每個學校都應該根據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積極為在校教師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能讓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與新課程改革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