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波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200)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這些年中,教育領域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大學體育卻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較差,運動能力低下的特征。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大學體育教師應當正視自己的工作,并且對現有課程進行探索,明確其不足之處,從而為體育課程的改革打下基礎。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為我國體育教師找到了明確的工作方向。教師遵循新課程標準展開工作,能夠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新課程標準從教學觀念[1]、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更新,所以其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特征。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潮流,在新課改下對當前體育教學課程進行改革,確保其先進性:首先,體育教師應當展開針對性的教學。當前,大部分院校仍舊存在“大鍋式”的體育教學,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分年級,不分性別,不分能力,這就使得整個課堂雜亂無章,教師難以應付眾多的學生,學生也無法獲得真正的提高,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教師應當打破現有的教學限制,將學生按照能力、特征的不同進行小組劃分,然后展開針對性教學;其次,多種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是當前體育教學的新發展潮流。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古板,教師秉持填鴨式的原則展開工作,學生在課堂上十分被動,新課程標準卻有效改善了這一現狀。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當引入全新的教學手段,并且以多種教學手法展開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最后,新趨勢還包括創新教育。當前社會競爭從其本質上來講是人才的競爭。大學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構成部分,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2]。教師應當力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確保他們能夠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復合型人才的打造。
教師若是想要實現大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那么就應當加強對其的關注,重新樹立對于大學體育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改革工作更加具有方向性。首先,體育教師應當明確大學體育教學的關鍵所在。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而非體育技術,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在確保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基礎上展開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體育教師應當對教學評價機制做出改革。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都是以學生的運動能力作為判斷標準,這就使得學生紛紛“臨時抱佛腳”,難以從根本上獲得運動能力的提升,更無法實現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建立以學生健康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開展詳盡考核,從而為教學課程的有效性提供保障。院校也應當給予體育教師支持,加大對運動思想的傳播,確保學生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積極與主動的加入到體育鍛煉中來[3]。
對于大學體育課程而言,體育教材是其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傳統的體育課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對學生的室外教學,室內教學大多數時候淪為了一種形式化教學,這就使得理論課程難以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在新課改下,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其他綜合素養,所以教師也應當建立與時俱進的意識,對體育教材施以改寫,將其中的落后內容盡數刪減,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同時,教師還應當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并且將教學內容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對于理論課程的興趣,實現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材的編寫時,應當堅持以育人為根本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改革與學生實際能夠相貼合,從而促進課程改革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知識水平,只有肯勤于鉆研的教師才能夠推動體育教學的改革,實現體育教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對當前的大學體育教學進行課程改革,從而實現更高效體育課堂的打造。教師對大學體育教學進行課程改革,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讓他們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的社會競爭,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落實。體育工作者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學習體育課程,并且將學習成果盡數展示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