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利 朱晉華 李楠楠
(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大學中開展黨員培訓教育工作,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校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高校基層黨組織需要從日常教育抓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分析國家國情和校園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情況,讀準新常態,并探索和尋求新的方法,增強實效性和先進性。樹立大學生的信仰,讓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余都能起模范帶頭作用,進一步發揚新青年在新時代的青春力量。
隨著目前的黨員培育工作,在高校中展開的情況,可分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其中的不拘形式與大學生培養教育中新常態有重要關聯。
所謂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從嚴管黨,從嚴治黨,進一步形成黨建新常態。在高校組織教育工作中,也應當做到從嚴治黨;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高校的各級管理工作中,落實黨章建設工作,將校園的深入改革與依法治校工作深到落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國家政府對于教育的深化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高校教育應當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標準來培育新時代新青年,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創新培養機制和深入式的內涵發展,從整體上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優秀的高質量人才。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情況而言,需要采取措施從根本上進行調整,從具體的細節和整體的框架進行統籌,進一步了解和分析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過程中的新形勢,以新形勢來促進大學生黨員培育新常態的生成。
高校黨建工作需要創新,創新是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已深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生存、交流、工作方式,若高等教育仍然使用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基礎性教學,那么高等教育將面臨全新的挑戰。結合時代背景,我們應當尋找適應高校教育的創新型新常態,例如在大學課堂中或實驗室建立網絡生活平臺,使用新的多媒體實驗室平臺,促進學生與時代接軌。因此高校黨建工作也應當具有創新的新常態,積極結合時代背景,探索新的科技成果,創立新的黨建工作領域,將黨建工作與新時代發展相結合,有效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常態。
新一代年輕人,具有追求價值觀多元化,個性化突出等多種意識形態特點,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卻對政治生活關注度降低,因此在高校中開展適應青年發展的新常態工作,督促學生自身發展,并督促學生能夠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任務迫在眉睫。
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黨員培養教育工作,需要具有嚴格性和創新性,因此,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
在大學生中進行黨員培養教育工作,能夠為社會選拔出高質量的優秀人才。而在考察和培養的過程中卻總是出現程序化的操作,例如,在黨員工作中,過多的注重了文書或檔案資料的管理和收集,或是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質方面來考量學生的優秀化程度,但是在黨員考察的過程當中,不僅限于材料,而應當更多的關注質量問題,同時對于學生群體的信念感和政治思想也應當側重進行考察和培養。
培養大學生黨員過程中應當具有目標導向,對于學生而言,應當有目標導向的進行具體培養或具體目標管控及考核。首先硬性指標應當作為考核的基礎,對于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學習能力要有一定的考量;把考察貫穿于黨員發展全過程,從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開始就對其進行跟蹤,并在整個大學期間不斷充實豐富,形成個人成長檔案,這樣在對大學生黨員進行選拔時可以做到有據可循。
其次應當抓住問題導向,培養黨員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采取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宣傳方式方法,進一步夯實黨員隊伍的思想基礎。通過創新的考核和評價標準,對學生黨員進行考核,完善學生黨員的培養和教育機制。學生黨員需要關心時事,關心人民群眾生活,從根本上獲取問題和其本質的來源。
第三則是要從實踐出發,深入到學生群體中,發現問題就應當落實解決問題,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政治修養。高校應當重視學生實踐教育,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樹立學生實踐意識,并開設相關的實踐、創新平臺,有效督促學生積極思考,增強行動能力,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確保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實施和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在高校中進行黨建工作的創新,在青年發展中,樹立新常態,突出黨員培訓教育的目的導向問題并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實踐,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校黨建工作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