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瓊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上海 201706)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工匠精神”這個詞,也讓它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工匠人物、工匠作品、工匠精神被推上熱點、熱搜。“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1]。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肩負著培育人才的歷史和時代使命,如何培育適合時代社會用人需求的人才,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校育人工作需要思考的問題。
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高校大學生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在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去指導和影響自身的行為和表現的同時,更應該將工匠精神內化為一種認真負責努力攀巖的勞動觀和品德觀,從而更好地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促進自身全面素質的提升和發展。結合大學生創新實踐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掌握基礎、專業知識后將理論運用在實踐創新中,以嚴謹的、認真的態度會有積極的作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數量供應方面逐步提升為質量要求,在行業競爭中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產品品質競爭越來越嚴峻,具有工匠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的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幫助大學生畢業后更快融入社會,在精業、創業的工匠精神和素養,有助于在擇業、就業、立業的過程中增強適應能力的同時在自己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并且享受工匠精神專注下的職業幸福感。第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于發揮大學生潛力創造更多更好的社會價值具有積極的影響。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能使他們在學業、擇業、就業或創業、立業過程中樹立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的為社會創造價值。
(一)部分同學錯誤認為,工匠精神是只有手工藝、技術人員才應該具備的素質。大學生應該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要任務。大學生能力和工匠精神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大。“嚴謹負責的態度”是工匠精神高度體現,治學、工作如果秉承嚴謹、認真、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把自己錘煉為大學里的“工匠精神”素養,在不遠將來的職業市場,將會是很寶貴的職業特質。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工匠精神的素養,時代人才的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培養的素質內容。
(二)多數大學生認同工匠精神,但是不知道如何在大學期間提升工匠精神的綜合素養。多數大學生認同工匠精神在大學生能力素質中的重要意義。但是如何在大學期間學習、工作、生活,特別是大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如何養成工匠精神的特質,多數同學比較迷茫。有的同學認為做好自己該做的就是工匠精神;有的同學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實踐動手能力強,做事認真負責。他們對于這一概念有一些錯誤認識,也有一些認識較為片面。
(三)大學生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熱情高漲,但是為什么參加實踐、怎么參加、如何做到最好,他們沒有想過,更不用說將工匠精神運用到大學生創新實踐歷練中。
當代大學生需要意識到敬業精神在道德規范、能力提升中發揮的作用和具有重要的意義,并自覺的將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細節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中。以大學生創新活動為例包括第二課程創新比賽、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等,內容更體現自主意識、團隊合作性、項目化管理性、專業實驗性、專業性和開放性;以學生為主題、團隊合作、探索思索的主要形式呈現。具體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們喜歡精進的專研自己的工作、產品,在琢磨、思考中改進跟新工藝流程或產品質量,在工藝過程的逐步完善中,悅納著產品在一次一次磨礪完善中實現精益求精的品質。把質量提升為品質,把品質提升為精品,過程雖然艱辛但同時伴隨著工匠精神帶來的專注的喜悅和精品的問世,工匠精神敬業能力牽引在勞動者主動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長久造福于社會。
(一)在第一課堂中培育工匠精神。大學生首先要在學業上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從預習到上課認真聽講,再到課后練習和復習。每個環節專業知識的學習都要融入敬畏和熱愛并逐漸產生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追求精進的學習精神狀態,工匠精神在一次努力中逐漸固化成型,融入年輕人流淌的學業。孔子也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如果當代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在學習上能養成工匠精神,相信會享有終身受用的優秀品質和能力[2]。以第一課堂為平臺,培育大學生敬業精神,可以精煉學生專業品質,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必要的人文課程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課程等第一課堂理論培養和引導為社會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二)在第二課堂中提升工匠能力。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突出特征是精益求精。所謂精益求精,不僅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組織、國家,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大學期間有豐富的第二課堂內容,包括生產實踐、文化體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等,在每次實踐經歷中以精益求精態度,作為參與者或者組織者對每個作品、每個活動環節、過程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品質。
(三)在創新創業中鞏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典型,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3]。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應該借助大學生創新項目、大學生創新賽事、一流實驗室項目、畢業設計等科研創新平臺,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應該不斷加強對自身“工匠精神”在科技革新,創造新知的能力,從而不斷努力的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工匠精神優秀文化。只有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高校培育的人才將不但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為提高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