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1)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表現出“拖延癥”的現象,這無疑會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危害。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由于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影響時,也會出現“拖延癥”問題。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在方法論上的體現,它批判的繼承了前人研究方法,是一個科學的理論。社會科學方法論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對大學生“拖延癥”問題的深層次認識,對解決大學生“拖延癥”有時效性的指導作用。
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大學生基本上都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而大部分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在面對獨立生活的種種困難時,往往產生畏難心理,更缺乏對成功的渴望和自信心,他們特別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失敗就會感到自卑、焦慮甚至是恐懼,因此,他們常常通過拖延的方式來緩解心理的緊張和焦慮。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優越,并且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多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而這些環境無不時時刻刻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當他們正投入學習或者專心干其他事情時,班級或者宿舍的同學正在收看一部韓劇或觀看娛樂直播,對自控能力不強的他們來說往往經受不住誘惑而產生拖延行為。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要求相對來說比較嚴格,力求孩子在方方面面做到完美,這樣從小就給孩子樹立“凡事做到最好,才能獲得家人和朋友肯定”的思想,所以這些孩子進入大學之后,面對人才輩出的校園環境,他們不愿意急急忙忙著手做事,一定要等到他們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方才大顯身手,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闡明了實踐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人群,他們熱情活力,卻易受外界的影響;他們在享受物質優越感的同時,卻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網絡、手機等虛擬世界,抵制不了外界的誘惑,久而久之產生“拖延癥”的問題。面對這些特殊人群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作為教育者不能完全用以前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要看到當代大學生產生“拖延癥”現象的新原因,比如我們前面講到的,他們大部分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對自己要求過高,遇到困難出現畏難心理等,這和以前的大學生有很大不同。作為教育者要不斷研究、創新教育理論,與時俱進,通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新的教育方法,傳遞新知識、新理論,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當代大學生的“拖延癥”問題,這樣對我們解決問題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整體性對解決部分問題有重要的作用。整體性是系統最顯著的特征,也是處理和解決系統問題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現如今,大學生“拖延癥”問題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具有的一個最大的共性是,當一個人單獨地做一項任務時容易產生拖延現象,而他們在與群體合作完成項目時,由于整體的壓力,個人的拖延癥會削弱很多。就如我們前面講到的環境因素對個人拖延癥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如果整個班級或者宿舍的同學都專心投入、認真做事,這種整體的氛圍就可以為那些想拖延的學生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教育和導向環境。作為教育者,在看到了整體性在解決大學生“拖延癥”問題中的作用,就要采取措施積極優化大學生所處的教育環境。
“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會系統的性質和功能不但決定于要素的性質和功能,而且決定于要素之間的結構。中國俗語中有“三個和尚沒水吃”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同樣是三個人組成的系統,為什么功能不同,原因就在結構上。現如今,有效解決大學生的“拖延癥”問題就是要在結構上多下功夫。很多大學生之所以產生“拖延癥”,有部分原因來自于個體自身的主觀原因,還有部分原因來自客觀原因。教育者要根據個體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合理調整解決問題的結構。
系統的層次性,揭示的是系統的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當代的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不同、社會閱歷不同、認知不同,因而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即使在相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孿生孩子也會因為性格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層次和類別。
因此,在解決大學生“拖延癥”問題上,教育者要根據大學生產生“拖延癥”原因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分層次、分類型解決問題,運用科學方法論實現解決問題的實效性。
系統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通過這種交換,使系統維持和更新自身的結構,從而實現和豐富知識的更新。在現在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學習和更新知識的渠道很多,教育者要以開放性的原則接受新知識,研究新方法,不斷與時俱進。
大學生“拖延癥”問題,是一個普遍社會現象,教育者要認識到“拖延癥”不僅是個體的行為習慣,也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他們自我要求過高,力求完美,抵制任何不足。教育者堅持開放性的原則,接受大學生這些問題的更替變化,靈活運用新的知識和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代大學生產生“拖延癥”的過程就是一個新舊矛盾貫穿始終并不斷反復的過程,且在這個過程中會呈現很多普遍矛盾,教育者要善于從這些普遍存在的矛盾中找到產生“拖延癥”的主要矛盾(如:享樂和辛苦的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效率和質量的矛盾)。如果教育者在解決大學生“拖延癥”問題中矛盾處理得當,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合理處理次要矛盾,那么解決問題中就會取得積極效果。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現如今,伴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經濟飛速發展,多媒體新時代的日益更替,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也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大學生產生“拖延癥”問題也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教育者在認識到這些矛盾的特殊性時,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理念,正確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學生“拖延癥”的矛盾特殊性,揭示其內在規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有效解決問題的初衷。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不僅在科學研究的不同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對我們解決社會中最普遍、最實際的問題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作為新時代的有責任、有涵養、有素質的教育者,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正確指導解決大學生的“拖延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