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鋒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在社會、家庭、學校各類環境變化下,大學生的在校安全問題最為突出,也是團中央提出的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大學生失聯問題的防范關鍵是要做好事前預防、事中引導、事后教育關愛。
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失聯現象越來越普遍,在實際工作中也常遇到。曾有一位學生,她是某系女生,出生農村,家里主要依靠種地和低保生活,其性格還算開朗。她沒有參加高考,是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進入大學的。對于大學生活,她絲毫沒有一點概念,不知大學生活如何過,也不知為何要選擇學習的專業,都是為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由于家里貧困,也想學會獨立生活,減輕家里的負擔。她便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外兼職打工,來賺取生活費。由于當前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影響,導致她無心在校學習,上課日常出勤不高,出現經常性遲到早退缺勤的現象。
某個周日下午,該生打電話說周末回家了,父親生病了,到醫院看病,下午沒有坐上班車,回不到學校,需要請假一天。由于當時是下午五點多,理應是有班車的,老師懷疑是學生在說謊,給學生家長打了電話。結果從家長那里得知,他說的的確是假話。老師隨后便通知該學生回學校上課,學生也答應了回學校上晚自習,但是到了晚自習時間也沒回來、一直到晚上查宿都沒回來。此時已是晚上十一點,該學生電話關機,始終聯系不上。還好,該生在第二天晚上回到了學校。事件中,老師差點報警,家長也急壞了,最后學生安全返校,家長、老師將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這種失聯問題已不是個例,在許多高校的管理中都出現過。本案例中該生在朋友家過夜,手機沒電,與外界失去聯系。試想一下,如出現其他意外呢?后果不堪設想。這也體現出教育的不完全性,在注重文化課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做,如何做好。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一些大學生思想的不成熟,不懂如何處理和家長的關系,和老師間的關系,才會出現該案例中的事件。像這樣隨意離校、不和家人聯系的學生不在少數,通過調查分析,當前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失望、厭學、逃課現象。據課堂到課率分析,專業課逃課率在10%以上,對于公共課的逃課率在20%以上,這個數據相當高了。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要想從根本上減少這個問題,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去摸索。
該案例中的學生最后的思想和行動都得到了改變,由此可看出,每位學生都是渴望成功的。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尋找突破口,改變這個現狀。
該生的行為僅是自身問題嗎?社會、學校各類的貧困幫扶能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嗎?學校的各類制度能約束住每位學生接受學習而不去兼職嗎?社會不斷發展,各類意識形態都在涌現,大學生受各類影響,會出現眾多新的問題。社會資本化深入發展,特別是當前社會輿情的微妙變化對在校大學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據統計,得到的結果驚人,發現大學生大都存在著一種“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這在高職院校中尤其嚴重。在大學里,只為混個畢業證,作為將來步入單位的敲門磚而已。花費這么多時間在學校里學習,還不如多到社會上兼職學點東西,又能掙點工資。上大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就業,為國家、社會做貢獻,兼職打工又能接觸社會,也能學習很多學習學不到的東西。六十分萬歲,及格萬歲,成了不少學子的基本要求,正是有這樣的思潮,才會不斷出現兼職打工、通宵游戲、外出亂逛等不安全因素。
針對目前高校存在的這種普遍現象,我認為可從幾個方面改善和杜絕此現象:
第一,要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大學生活的真正意義,不斷從心理上預防和解決所存在的問題。這需要學校、家庭各方共同努力去解決,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素質,讓其深入了解大學生活、學習的重要意義,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第二,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的制度體系是預防和處理緊急事件的基本保障,也是我們自身保護的安全符。無論是事前、事中、事后,都可按照預定的各項要求來做,能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處理好整個事件。
第三,優秀的輔導員可提前預防、預知發生的事件。因此輔導員老師要學會各項技能,不斷地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生才能更加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熱愛學校、熱愛家庭,不斷走向成熟。
第四,開展以文化人、以情化人活動。不斷開展學生間的各類交流活動、老師進學生宿舍走訪活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等,讓學生都切實感受到大學生活的多樣性,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用文、用情、用心來達到育人的目的。
第五、樹立榜樣作用。在大學生中樹立優秀學生典型,為其他學生做好榜樣。讓每位學生都避免出現不應發生的問題,使學生都向正確的方向努力。
第六、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抓重點問題學生,開設心理咨詢室、朋輩互助活動等。去正確指導學生處理各類問題,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