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花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槐蔭校區),山東 濟南 250022)
隨著社會經濟的極速發展,市場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具備較為成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更要求勞動者要具有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職業綜合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國技工院校的學生大多是從中考分流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足、心理問題偏多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應對社會上的挑戰,這應是技工教育的工作重點。
《德育》課程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體現著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內容。德育課程對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職業能力的表現又體現著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將職業能力培養嵌入德育教學之中,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最好選擇,也是德育教學創新、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的內在要求。
技工院校領導注重專業發展而忽視德育課程,這具體表現在:一是課時不足,個別專業為給實訓課“讓路”,每學期僅有16個學時;二是期末隨堂測驗,評價方式不夠嚴謹;三是缺乏專業性的教研活動、師資培訓。學校的重視不足,直接導致學生對德育課持有“刻板印象”,無視德育課堂。
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勞動與社會保障社出版、2014年修訂的《德育》,本套教材版本老舊,很多案例、數據、圖片未及時更新,這與當前社會實際尤其是學生實際脫節,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忽視學生主體的特殊性,這也導致德育教學缺乏針對性。
相較于技工院校中專業教師的師資力量,德育課教師在各方面則顯得尤為薄弱,這是當前多數技工院校的一個通病。首先,技工院校的部分德育課教師是非“科班”出身,對于知識的講解難以做到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導致多數學生在聽第一節課時便失去學習興趣。其次,部分德育教師年齡偏大,上課只有一本書、一只粉筆和一張嘴,照本宣科,教學語言單調枯燥,教學方式陳舊單一,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德育課教學只停留在課堂上,缺乏如“研學”、“三下鄉”等的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和講解,缺乏實質性的課堂互動,忽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要想轉變當前德育課程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的現狀,就必須構建起一種既能體現職業能力培養又能貼近學生實際的創新教育模式。
一是要提高對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比如:提高師資力量和培訓力度,組織德育教師定期召開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找準差距,提升教學質量。二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德育課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課堂,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是要堅持開放性、系統性的教學理念,德育教學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要以思想教育為主線,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一是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師不要做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而要走下講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做學生生活中的知己、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二是要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時代背景和生活實際,以圖片、案例、視頻、音頻等方式感染學生、啟發學生,或是利用當前新興的MOOC、SPOC等方式,線上組織學生自學,線下組織學生交流反饋。三是要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德育課教學應“走出去”,比如組織“研學”活動,實地感受自然之美,組織學生“三下鄉”做社會調研,用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一是要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方式中應融合多項指標,如考試成績、社會實踐成績、課堂表現等內容,這既能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要評價主體多樣化。不能僅由教師進行評價,也應包括學生本人,使學生針對表現進行反思,找準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