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春雪 張榮軍
(作者單位: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一帶一路”應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
“沒有海員的貢獻,世界上一半的人會受凍,另一半人會挨餓。”這句話充分體現“海員”這一職業的貢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航海教育吸引力在逐漸下降,致使生源呈現“跳崖式”變化,但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的要求卻在逐步提升。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落在教育者的身上。因此,高職航海類教師職業能力成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形成了一支高質量、與時俱進的師資隊伍,才能更好服務航海類專業的教育教學。
高校擴招,致使生源質量急劇下降。隨著高校持續擴招,招生模式多樣化,高考錄取率已由1977年的5%增長至2013年的76%。同時,在教育部首次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中稱,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高于了全球平均水平[1],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高職院校位于高校的末端,進入了生源質量不斷下降的發展趨勢。近幾年,尤其作為艱苦行業的高職航海類專業,更遇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在保證招生計劃數量上都存在一定難度。
考證門檻,致使渴望之人無法逾越。在高職航海類專業中,來自西北、教育不發達和經濟不發達區域的學生數量較多,這些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個人甚至整個家庭的狀況。但是,往往這些學生需要付出比高中更為刻苦的努力,也無法逾越適任考試這個門檻。究其原因,并非這些學生不夠刻苦勤奮,而是前期海員數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了考試難度在不斷的提升。當然,適任考試的門檻也并非是最主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極大不足,無法僅僅通過固有的教育模式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反而會造成對學習的厭煩,出現自身能力的負增長。
航運遇冷,致使就業局面狀況窘迫。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暴發,伴隨歐洲債務危機的出現,造成了全球性經濟危機蔓延。這場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有著致命的影響,致使航運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許多航運企業拆船,貨船停運,甚至宣布破產,我國大型航運企業也進入合并重組優化資源的關鍵期,導致船員就業形勢出現前所未有的窘迫局面。這樣的航運市場直接影響了高職航海類專業學生就業狀況,很多畢業生即使擁有適任證書也要等到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入職實習,實習結束后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再次上船工作,能頂職機率更低。許多學生因經濟問題無法等待那么長的時間,只能另找出路,喪失了原有就業優勢,導致在校生處于更加迷茫的狀態,更加缺乏學習的動力。
缺乏競爭,致使改革意識步伐緩慢。21世紀之初,航運業處于頂峰時期,開設航海類專業的院校和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壯大,面臨同行的挑戰,航海類院校曾經一度掀起過教學改革浪潮,但許多院校和教師仍以交通部海事局下發的適任考試大綱和考證為借口,抵制對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施。隨著航海類專業的遇冷,不少新生的院校與培訓機構的衰落,高職院校和教師更加排斥開展教學改革,更加希望能安于現狀。眾所周知,航海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許多院校和教師推脫教學改革借口也往往在此,養成了航海高職院校和教師的依懶性,忽略了外界環境、學生自身基礎和學生成長需要的變化,造成了現有的尷尬局面。
高職航海類教師作為教師職業中的一個特殊群里,除需要具備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職業基本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航海教育所需的特質,這些特質也是開展航海類教育的基礎。
職業基本素質組成。教師的基本素質有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部分組成。首先,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包括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和為人師表等6個方面,要能夠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去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專業知識是要解決“怎么教”“教什么”的問題,就要掌握教學專業知識,要能夠掌握教育規律,同時還要具備所屬學科豐富的專業知識,做到學有專長,術有專攻,能夠實現“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再次,專業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兩個部分。基本能力是指從事教師職業所必備的基礎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直接與發散思維能力、互聯網思維能力和信息能力等。[2]-[4]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保障,包括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學調控能力、教會學生學習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
航海教育特質需求。隨著經濟發展,海員這個特殊職業群體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多數人對海員職業的認知還處于工作條件艱苦,風險大的層面上,致使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選擇從事這個職業。航海教育面臨非常窘迫的局面,尤其是就業面去向更窄的高職航海教育。因此,賦予了高職航海類教師更多的職責。他們要在完成航海知識傳授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海洋意識,堅定致力于航運事業的決心,成為海洋強國的建設者。此外,還要肩負向社會傳播航海精神、航海文化的職責,要讓更多人們了解航海精神的內涵,了解現代航海,了解海員職業光榮與偉大,幫助更多年輕人樹立投身航海事業的信心,讓自己成為航海精神和航海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者。
建立長期多元培訓制度。實踐性強是航海類教育的特征之一,也為航海類教師提出了不斷增強與更新崗位實踐能力的特殊需求。因此,建立航海類教師多元長期培訓機制十分必要,該培訓機制要能夠涵蓋從教師入職之初的崗前培訓到職業生涯過程中所需的各類培訓,同時要能夠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進行實時的調整與更新。一般應包括入職崗前培訓、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企業實踐培訓、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專業技能提升培訓、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出國(境)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年度教師國家級與省級培訓和線上師資培訓等各級各類培訓制度。同時,各級各類培訓均有不同的側重點,滿足不同階段航海類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如:企業實踐培訓主要是保障航海類教師5年12個月頂崗實踐的要求,頂崗實踐的目的是提升專業崗位技能,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最新的技術,滿足實踐性保值的需要,以便于更好的開展教學。
建立多模式傳幫帶形式。傳幫帶是一種氛圍和風氣,是前輩對后輩在工作中對知識、技術、技能和經驗等給予親自傳授的一種做法,其效果一直被各行業所認同。首先,建立新教師指導教師制度,即在新教師入職初選派經驗豐富老教師作為新教師的指導教師,從教師行為規范、教學管理制度、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準備與實施、教學科研和教學創新等方面給予新教師以指導,幫助新教師盡快進入角色,完成身份的轉變。其次,建立教師工作室制度,即遴選教學或者科研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成立教師工作室,新教師入職后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進入不同的工作室進行學習,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學、教科研、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新教師在完成一個工作室的學習后可以轉入另一個工作進行學習。再次,建立大師工作室制度,即由技藝技能精湛的教師作為負責人組建大師工作室,目的是著力培養一批有某一專長技能的教師,旨在幫助新教師在某一專長上的鞏固與提升,使其在該項專長的能力上達到一定的領先水平,在行業中有一定的影響。
建立互助互補型共同體。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應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同期入職的新教師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即建立互助互補型共同體,實現新教師在共同體內部進行跨學科交流與知識共享。互助互補型共同體的載體可以依托現代網絡技術提供的QQ群、微信群、討論組和網絡社區論壇等形式[5],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學習沙龍、分享會等形式,致力于教師間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職業素質共同發展與成長。同時,通過共同體上的交流與互助,能夠滿足跨地域、跨學科的交流,實現合作互助;通過沙龍與分享可以相互借鑒理論研究成果、實踐工作經驗和技能技巧,幫助教師解決教學與專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共享,以便于促進大家的共同發展與職業素質的提升。
目前,職業教育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航海職業教育在不斷借鑒國外先進航海教育的模式下,逐步形成了“中國模式”。航海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育者自身的職業能力,只有教育者職業能力不斷地提升,才能更好地帶動航海教育的發展。因此,高職航海類教師必須緊跟航運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不斷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教育教學理念等,實現教師自身職業能力的完善和發展,培養出更優質的航運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