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佶 唐旭霞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是指將學生分為法官、檢察官、當事人、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不同訴訟角色,構建虛擬的法庭審理場景。具體而言,其教學功能體現在以下幾點:
模擬法庭教學擔負著鍛煉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功能,幫助學生塑造整體把握案件的能力、對模擬案件事實的分析能力、提煉案件焦點的能力、制定訴訟方案的能力、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以及法庭辯論的語言歸納能力等。
模擬法庭以學生為核心,強調分工與協作,具有直觀與開放的特性。學生在確定自己的角色后,為了更好地掌握一個案件,往往需要認真地分析案情,熟悉訴訟程序,探討辯論焦點,更加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呆板而枯燥的缺點。
法學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與職業能力,而模擬庭審使這兩個目的得以具體實現——身為法官,就要保持中立和客觀,公平公正地裁判;身為公訴人,嚴謹地對待自身被賦予的檢察、監督的權力;身為辯護律師,應充分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誠然,模擬法庭教學具有諸多的功能及價值,但從目前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來說,由于各方面原因,它依舊存在著些許局限性,從而導致無法充分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模擬法庭的案件部分是根據現實案件改編,還有一些是虛構的案例。這些導致了學生在庭審時開放性不夠,僅僅只能對已固定的案件事實進行訴訟辯論,這也導致了法理分析、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缺少新穎性。
相比于對庭審過程,庭前準備環節顯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忽視庭前準備的訓練,會導致舉證、質證、辯論的過程缺少實質性,使庭審流于形式,無法很好地達到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效果。
由于過于追求流暢的庭審程序,學生往往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程序法方面,而對實體法的掌握不足。學生并未完全掌握實體法的運用,從而導致庭審淪為了互相對臺詞的“表演”,學生的法庭應變能力也未得到充分的鍛煉。
模擬法庭教學無疑是一種優良的教學方式,但目前其面對的現狀明顯制約了此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
法學教育的過度膨脹導致了各高校普遍存在著過度飽和的狀況,許多普通高校只能保障基本的教學資源,在人員配備以及設施配套方面都處于落后的局面。要滿足充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目標,既有人力上的不足,也有物力上的困境。
我國高校的法學教育往往注重于對法學理論及概念的講授與解析,實踐課程未得到足夠的課時分配,大學四年只組織過一次模擬庭審的現象不乏其數。作為以培養現代法治人才為目的法學教學,仍未完全重視實踐教學的價值。
教師注重學生的庭審表現,卻忽視對學生庭前準備的指導、案例安排等。許多學生將精力過多地投入到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中來,在準備和進行模擬庭審的過程中,投入的精力不夠,以應付的態度來對待實踐課程,使模擬法庭教學淪為形式主義。
制定法學專業實踐課程指導教師的人員配置標準,以減少因飽和招生導致的師資配比不平衡問題。除此之外,還要積極組織一線律師、法官、公訴人等成立導師團隊,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增加實踐課程考評監督,保證實踐課程的質量。加大專項經費投入,保障模擬法庭的硬件配置以及開展教學的開支。
根據時代發展來改革法學教育模式,加大模擬法庭等實踐課程的比重,使這種教學方式常規化、日常化,改變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增加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課時配比后,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機會嘗試不同角色,既可以多方位提升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也可以使學生轉換視角,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過硬的法律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模擬法庭作為現代法學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其功能和價值自然無需多言。但目前高校模擬法庭的現狀并非十分良好,依舊存在著一些需要完善的缺陷。而要更好地實現模擬法庭的教學功能,無論在制度還是觀念上,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