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學習動機于20世紀50年代末由Gardner與其同事Lambert通過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展開實證研究。90年代初,吳一安(1993)、文秋芳等(文秋芳,王海嘯 1996)開展對中國大學本科學生的學習動機實證研究,開創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先河。21世紀以來,由Taguchi et al.(2009)、D?rnyei(2009)等的實證研究所提出的“理想二語自我”漸成潮流,國內也展開相應的“二語理想自我”研究(孫蕾,呂中舌 2014)。
筆者于CNKI高級檢索功能中的主題、摘要、篇名、關鍵詞中輸入“學習動機”,并在文獻來源中分別輸入“外語界”、“外語教學”、“現代外語”、“外語研究”、“外語電化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這7種外語類期刊,得到論文17篇,筆者歸納分析這17篇文獻,以預測該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由于前人已對近30年來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進行了綜述,故本文只對2014至2019年部分核心外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歸納。筆者將回顧研究論文中關于學習動機的三個維度,包括對象、方法與內容。
從研究對象上看,近六年我國主要外語類期刊論文學習動機研究對象主要涉及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專業本科生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其中非英語專業本科生涵蓋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等,學生分布于國內東西部各省市,且男女分布均衡。
近年來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主要包括質化和量化的實證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教學實驗、測試、課堂觀察、微變化研究、軌跡等效建模等,以基于數據統計的量化研究為主,少量采用個案動態研究進行質化分析,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趨勢。
這17篇文獻中,2篇屬文獻綜述類,包括李炯英等人(2014)對我國2004至2013年外語學習動機的回顧思考;1篇屬理論闡釋類,常海潮(2016)引入國外外語學習動機最新理論“定向動機流”(D?rnyei,2015);1篇屬口譯量表的開發與驗證研究(蔡任棟,董燕萍 2017),該研究結合口譯學習實際,嘗試開發口譯學習動機量表,有益于今后對口語學習動機的研究。
其余13篇文獻均屬實證研究,徐智鑫(2014)通過MOLT觀察量表對本科英語課程中教師動機策略的使用頻率和學生的動機行為進行記錄;王曉靜(2014)以自我決定理論為視角,以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切入點,重點研究英語自主學習動機與元認知策略的關系;王利娜和吳勇毅(2017)研究學習動機對英語自主學習的影響,同時對學習策略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孫蕾和呂中舌(2014)針對D?rnyei提出的“理想二語自我”,揭示二語理想自我對學習動機的不同影響,為實際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習者樹立理想自我目標提供了有益借鑒;常海潮(2017,2018)基于定向動機流理論采用軌跡等效建模法分別對10名英語專業研究生和4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展開定性考察,啟發二語習得研究者轉變研究范式,從動態角度對個體差異進行歷時考察,以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效果;袁樹厚和紀玉華(2017)通過對4名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課堂動態考察,采用微變化分析法研究其學習動機發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具有啟示作用;楊友朝和陳忠衛(2014)針對在校大學生可雇傭性學習動機基于性別差異進行研究,為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新依據;曹鳳龍和李珂(2015)研究了CBI對醫學生英語動機及語言水平的影響,指引醫學英語教學方向;王同順等(2018)研究了促學性評價對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及寫作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促學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積極影響,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流暢度;武光軍(2019)對英語專業大學生翻譯學習動機展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翻譯學習動機既有較強的價值性動機,也有較強的工具性動機。
近年來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對于方法的選擇呈現出多樣化態勢,采用軌跡等效、微變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不斷創新。不過,該領域研究局限性仍然存在。比如研究對象的選擇缺乏創新,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對象較為單一,主要為高校學生,對于基礎教育學生的研究較為缺乏。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已將近四十年。研究分析表明:國內研究方法不斷拓展,軌跡等效建模法為學習動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內容較為全面,將動機研究的諸多因素融合,多維考察,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提供重要指導意義。當然,國內研究仍存在不足,相對于靜態研究,動態追蹤研究較為缺乏,且研究對象主要涉及大學生,缺乏對中小學生等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研究,今后可針對不同年齡層面的學習者學習動機展開縱向比較研究。國內研究者應著重關注近年來國外關于去動機這一新課題的研究進展,展開我國本土去動機研究,豐富國內學習動機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