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端 王長彪 沈學麗 王二冬 李漢平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8年河北省《關于提高城市國際化建設水平的實施方案》中指出,要突出城市國際化發展重點,衡水、邢臺市完善國際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近年來,隨著衡水湖馬拉松賽事的常態化舉辦,衡水向國際化邁進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語言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英語也就成為了衡水對外交流合作、與國際接軌的至關重要的工具。要想進一步促進其向更好、更快發展,順應國際化發展要求,就要提升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提升區域內民眾對英語的認知水平和應用能力。這無疑對衡水高校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偏重理論學習,忽視實踐應用
英語是一門語言,應該以應用為主。但是衡水高校的英語教學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和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雖然近年來,教師也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逐步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但改革力度仍有待加強。
(二)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城市發展需求脫節
衡水高校的英語課程設置基本能夠做到與人才培養方案相統一,但卻忽略了衡水城市發展的需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沒有與本地特色相結合,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立足衡水,對衡水的城市發展起到較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為了能夠使衡水高校英語教育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服務,課題組在探究衡水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解決途徑。
(一)轉變觀念,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及教學模式
近年來,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逐年擴招,學生入讀高校人數和比例不斷增加,加上中高職銜接貫通,中職學生升高職已無障礙,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基本素質薄弱,學習能力低,外語水平普遍不高,英語教學難度增大,所以固有的教材模式、對象定位、教學方法等均需要進行調整。
應強調實踐能力培養,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力求實現教學內容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通過“理論知識+實踐活動”的全新模式,實現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教中做、做中學、學中練”的目的,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
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有序銜接,避免知識的斷層和重復,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減少實用性不強的理論灌輸。及時跟進社會及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將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引入教學中,避免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
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基于調研企業對高校英語人才培養標準,針對其對人才需求尤其是對聽說能力的需求,更新不貼近主題及過時的語料,代之以多樣性、真實性、實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更強且緊密結合主題的語料。通過以主題為中心的教學任務組織針對性學習與聽說能力的操練,實現對學生聽說技能的重構與提高。
(二)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
就高校英語教學而言,能夠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初始需求的專業能力由兩部分構成:英語溝通能力和涉外業務能力。其中溝通能力又分為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以及對它的理解即理論認知能力;涉外業務能力也要分為涉外業務操作能力和涉外業務認知能力。無論是英語溝通能力還是涉外業務能力,都可以分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兩個層面。前者為實際應用層面,后者為理論認知層面。
從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對高校英語人才能力需求的角度分析,實際應用層面的能力形成將耗去我們能夠用于專業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而能夠明確用于“知其所以然”的理論教學時間必然會相對有限。因此高校構建英語課程體系理應以實踐課程體系為主導;理論課程體系部分,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必要的原理部分,則應更有機地、恰到好處地融入實踐課程體系中講述,以有效促進實際應用能力的形成。
為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高校英語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應與城市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一)增設與衡水本地城市發展相關的經濟、文化、外貿類選修課;(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增加衡水人文地理、特色文化等相關知識,普及衡水特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衡水,形成帶有本地特色的英語課程,進而能夠為衡水城市發展服務。
(三)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訓練,不僅僅注重知識與能力,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總之,衡水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衡水的經濟文化建設,衡水的發展能夠推進本地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衡水的國際化發展對本地高校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英語教學要想更好地服務于衡水的發展必須從多種途徑進行改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