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瑩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一)精準:篩查評估選擇目標對象
高職新生入學后,學校須對他們進行一次心理亞健康狀態篩查,包括焦慮、抑郁、睡眠質量、基礎生理四類測量指標,測算出四類指標值均處于較低水平的心理亞健康者。同時通過軍訓平臺,了解掌握待定目標學生的家庭情況、軍訓生活表現、同學之間的交往等第一手資料,在綜合評估前述情況后精準篩選出目標對象。
(二)陪伴:慢節奏高品質的定制服務
高職德育工作最為人詬病的是“三個主義”:拿來主義、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粗暴照搬普通高校的德育方法方式;熱衷搞形式熱鬧的大型活動;急切匯報活動實效的浮躁功利。而德育就像農業一般,是要分季節和時令的,是要注重作物的成長規律的,是要緩慢的澆水、施肥和除草的,是需要陽光、雨露和悉心照料的。所以,陪伴應當是一種全過程、全方位的定制服務。陪伴者能敏銳感知學生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暖心的回應,分擔他們的喜怒哀樂,潤養他們的心田德行,助力他們的職業成長。
(三)模式:常故常新的導師制
德育導師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是它多見于基礎教育,絕少出現在高職以上教育層面。理由是學生已經成年,無需再重點“盯梢”,任由其像野草般自由瘋長。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間,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孤獨與親密”的沖突。他們不僅需要陪伴,而且亟需導師的個性化陪伴,引導他們適應成人這個新角色,度過角色沖突帶來的各種危機。
簡言之,精準陪伴模式指的是基于特定篩選對象,以全過程、全方位、個性化為主要特征,以導師制為主要路徑的陪伴模式。
當前高職德育工作呈現的諸多亂象,歸根結底是對培養什么樣的道德職業人這一核心問題的思維混亂。部分高職院校的管理層過分看重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與實用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作為“人”的心理需求。高職院校的生源有職業高中生,也有職業中專生;有技工學校學生,也有普通高中生。他們相對自卑、文化基礎薄弱、學習動機較弱、興趣廣博容易遷移、自控能力較差,給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探尋高職學生成長的完整之路,融合學校各種德育要素,打造富有生機活力的“生命場”,幫助高職學生漸進發展、自我提升,從自然人逐漸轉化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道德職業人,最終成長為具備情感、意志和想象的完全生命體。首先,以學生生命完整作為考量,校園空間設計突出“外顯內隱”,每一堵文化墻都在說話,每一處校園“認養”設施都能育人。其次,以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原則,打造理念相通、團隊協作、民主高效的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雙向融通德育協同育人平臺。
相較于高職管理層宏觀的生態設計和政策推進,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更為迫切的是微觀層面的操作方式。結合筆者多年的德育實踐,竊以為精準陪伴模式即是對癥之良方。
(一)雙向篩選之精
篩學生:受導學生的范圍,既包括家教環境不良、行為有偏差、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的問題學生,也包括在理想追求、同齡交往等方面需要幫助的優秀學生,還包括在素質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個別問題的中等學生。既不能讓差生帶著問題走出校園而不管不問,也不能漠視優生和中等生的“德育需求”,任由他們的弱點發展成缺點,進而滋長成缺陷。
篩導師:有同行認為,讓輔導員當導師較適合。然而據筆者觀察,由于高職輔導員入校門檻低、學歷背景五花八門、流動性頗大,加之麾下統管幾百號學生,實則最不適合德育導師之職。導師應側重從教授該生的專任教師群體中挑選,尤其是有思政學科背景、有行業工作經驗、態度認真熱情的教師最佳。
(二)直擊內心之準
“人”的問題是貫穿高職德育始終的最核心的問題,精準之“準”必須以“五引領”、“兩全一化”為抓手,通過理想引領、知識引領、方法引領、情緒引領、人格引領,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生活、心理)、全過程(大一、大二、大三)、個性化(受導學生成長記錄)跟蹤輔導及服務,用心、及時回應學生的疑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促其健康成長。
(三)道德職業成長之伴
精準陪伴的道德屬性體現為幫助受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陶冶其道德情操,鍛煉其道德意志,培養其道德品質,養成其道德習慣。精準陪伴的職業屬性表現為助力受導學生養成某一職業的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貌。如常說的“軍人作風”、“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干部派頭”、“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精準陪伴模式是基于過往成功經驗基礎之上所總結提煉的新樣態,特別適用于價值多元化對教師權威性解構的當下。它為增強高職德育的實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激勵了渴望創新、熱愛德育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