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晶
(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一)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1.攀比與矛盾心理比較強烈。中國學生自幼生活學習在一個“唯分數至上”的教育體制環境下,學生與學生之間雖口頭不說,但在心里暗暗攀比成績的現象相當嚴重,為了取得比同學更好的成績,部分同學甚至不惜抱著僥幸心理做出考試作弊、到網絡上抄論文等不道德的行為;為了得到自己理想的效果,他們認為個人的這些“雞毛蒜皮”事情是無關緊要、微不足道的,沒有危害國家,也沒有危害社會,因此,也就不以之為恥辱。
2.知行不一,大學生的情緒不夠穩定、思想不夠成熟,心理最復雜也最矛盾。明知做一件事不好,卻難逃內心一些叛逆動機的呼喚,做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行為,易導致“知行不一”。
3.自控能力不強。造成上述提及的矛盾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學生們的自控能力差。即大部分大學生在認知上知道什么樣的思想和行為是光榮的,什么樣的思想和行為是恥辱的,但由于大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就輕易地表現出來了。
(二)學生對不同性質的價值觀認識不足
在思想覺悟不夠深刻的學生群體的觀念中,正確價值觀與市場經濟下潛藏的利益追逐有不小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如未能對學生的錯誤觀念進行正確引導,很容易使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排斥,亦容易使他們不能批判認識與我國國情不符的資本主義價值觀。與此同時,在西方文化滲透日益嚴重的今天,以私有制為本質特征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卻受到一些學生們的不理智推崇。
(三)學生社會參與實踐不足
現在不少的大學生猶如溫室當中的花骨朵,父母很多時候會甘心為子女們操勞一切事物,讓子女們能夠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更不用說讓子女們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勞累”活動了。造成子女們仍沒有任何“實踐”的意愿,伴隨而來的消極后果,就是學生們像井底之蛙一樣只能接觸到書本和網絡上提供的訊息,對世間冷暖、人間疾苦缺乏親身體驗,切身感受不到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的意義。
(一)家庭因素帶來的消極影響
當代大學生的家長大部分由于出生在特殊的年代并沒有機會享受到應有的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因此他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出現“不會教”的情況。父母文化素質較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庭道德教育是低層次和的。無疑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了消極影響。
(二)互聯網帶來的負面信息
第一,網上海量的信息多種多樣、良莠不齊。大學生群體尚未踏入社會,對誘惑的抵抗能力較低,稍不注意就會對網路提供的不良信息信以為真,顛覆個人的價值觀并養成不正確的價值觀。第二,越來越多的網絡游戲使大學生們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愛追求刺激,因此不少同學格外容易迷上電腦游戲,很輕易就懷抱著“游戲人生”的不良價值觀;
(三)社會不正風氣的負面作用
社會上對各種富二代、官二代、娛樂明星的宣傳較多,使一些大學生開始幻想能夠快速成名,迅速獲取成功和財富。使越來越多大學生只顧追逐當下利益,只顧走捷徑。這些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思想都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消極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少數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如違法亂紀、驕奢淫逸、貪污腐敗、以權謀私、走后門等不良行為也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個別教育者言行不一
當下的教師隊伍總體上是符合要求,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育者言行不一的現象。例如,個別教師在課堂上明確闡述了許多讓學生不要效仿的可恥行為,在課堂之外卻收受禮品、追逐名利、弄虛作假,騷擾異性。課上課下完全兩副皮囊,這言行不一的行為會給大學生造成社會主義價值觀帶來了迷茫與困惑。
(二)教育內容枯燥陳舊
目前高校的價值觀教育內容亙古不變,新穎程度不夠,空談大道理,教育內容并沒有很好地切合大學生日常的實際,知識沒有及時更新,這樣很容易就會使大學生產生厭倦感,從而逃避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利于學生價值觀的正確養成。
(三)教育方式、手段單一
現如今高校的價值觀教育主要是通過單一的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來進行,教育方式單一;再者,授課老師課堂設計與課件未能根據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未能與實踐緊密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師生互動,課后也未及時對課堂進行反思與反饋,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價值觀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有多方因素。只有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問題的影響因素厘清,才能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