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萍
(西安市藝術學校,陜西 西安 710048)
戲曲劇目的演繹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學內涵的,每一幕都是編劇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從元朝開始戲曲就是運用文學作品作為腳本來進行演繹的,如《竇娥冤》、《智取威虎山》、《武松打虎》等等,這些作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學創作奠定了社會基礎。當然,也使當時的文人看到了文學創造的價值,因此,他們開始大量的創造、改編,從而優化了戲曲劇目的文學內涵和藝術價值。明代時期,李日華等戲曲名家的出現將戲曲的藝術價值推向了巔峰。當時戲曲不僅僅是運用唱法來表達情感,同時也加入了一些舞蹈的動作。因此,對戲曲的要求越來越高。
相比舞蹈,戲曲的要求更高。舞蹈作品是通過舞蹈編排者根據自身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創造出來的,所以舞蹈作品中也會存在一定的文學內涵。如果將戲曲與舞蹈作品相比,舞蹈作品在表達情感情感方面會將一些舞蹈動作更加夸張化。另外,由于舞蹈難以表現出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因此會運用舞蹈動作來表達情感。而戲曲就可以運用唱念做打等方式來表現其中的內涵。因此,戲曲劇目相比舞蹈表演更具文學價值。
戲曲可以劃分為多個類型,所以它的表演程式會有較大的差異,但是戲曲劇目的表演都離不開唱念做打這一系列的表現方式。如果將戲曲按照角色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生旦凈丑,不同的角色在表演時也會有不同的服裝、特定的動作等等。
而舞蹈作品作為能夠表達演繹者內心情感的藝術,所以不同類型的舞蹈也會運用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情感。最早出現的舞蹈就是古典舞,它是在戲曲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現代舞蹈中一些舞蹈動作與戲曲的動作非常相似,有些可能連名字都一樣,如孔雀舞。孔雀舞在表演上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點。它需要表現孔雀日常的生活習慣,所以動作會具有一定的程式化。
在欣賞舞蹈作品和戲曲劇目時,應該帶有正確的欣賞態度。戲曲劇目和舞蹈作品都具有時代的烙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其與社會脫節。為了使戲曲劇目和舞蹈作品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首先需要充分掌握當代青年們的心理特證。但是當前的文學作品和社會現實已經難以融入戲曲劇目中,所以使戲曲劇目只能運用一些流傳較廣的文學作品,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戲曲與青年之間的距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我們應該從戲曲的整體效果來看,所以觀眾應該在觀看之前了解一些戲曲作品的時代背景等等。如果在此基礎上來欣賞戲曲作品,那么一些年輕的觀眾也會體會到戲曲的魅力。其次,觀眾在觀看戲曲作品時,還應該了解唱詞的含義。雖然唱詞大多數都是一些對白,但是由于戲曲作品都是由傳統的文學作品改編而來,所以唱詞大多晦澀難懂。因此,如果觀眾想要真正了解戲曲的含義應該學著了解唱詞的意思,從而使其能夠了解戲曲劇目想要表達的情感。
戲曲劇目與舞蹈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兩者有著不同的風格,但是在表現形式上卻有著相似的地方。在戲曲和舞蹈作品發展的過程中,兩者曾經有著借鑒和融合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也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將戲曲元素融入到舞蹈作品中能夠增強舞蹈動作的內涵,而將舞蹈動作融入戲曲劇目中豐富了角色的表現方式。這種相互融合的過程不僅豐富了舞蹈的內涵,而且還推動了舞蹈作品的發展和創新。例如,舞蹈作品《青衣》,該作品主要講述的是戲子在當時社會中的生活感悟。這部舞蹈作品就融合了戲曲的元素,如戲曲的音樂、服裝等等,這種融入戲曲的表現方式不僅能夠真實的反應人物的生活狀態,也使表演者能夠快速的融入相應的情緒。在表演者回憶往昔的過程中,該舞蹈作品就運用了戲曲中的樂器二胡,使觀眾能夠跟隨人物回憶進行相應的情境。同時《青衣》還運用了戲曲劇目中一些程式化的動作,如水袖等等,這些動作的加入引人矚目能夠將人物與青衣的形象相融合。在舞蹈的最后表演者以戲曲中老旦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并且運用幾個戲曲中的動作,讓人感受到人物變老了,從而將人物一生的故事都完美的表現出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藝術的傳承問題。如果將戲曲元素與社會完美的融合起來就會使年輕人能夠理解戲曲的含義,并且感受到戲曲具有的魅力。因此,將戲曲的元素與現代舞蹈相融合會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如,現代舞蹈作品《幻》,它就在舞蹈作品中加入了戲曲的元素,使舞蹈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敘事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劇目與舞蹈作品的融合會越來越完美。因此,無論從事舞蹈或戲曲事業的年輕人應該積極地從兩種專業中尋找一些經典的動作、音樂、角色等等運用到各自的作品中,從而使各自的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