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無論分析和研究任何問題,目的都是社會進步,馬克思將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理論的繼承和批判作為基礎,發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且在一系列現實問題的解決上應用了歷史唯物主義[1]。所以,在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挖掘,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自然關系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理論,分析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無論對于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還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上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也就是社會存在,主要內容就是生產活動為主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以及人口因素[2]。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屬于社會發展和存在的主要條件。無論是更替社會制度,還是社會制度性質,地理環境都不能決定,但是,對于社會存在發展的速度,地理環境具有很大的作用。物質在生態社會中分為2個層次:其一,人化自然,也就是與人物質實踐有關的自然界;其二,自在自然,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世界。馬克思在人與自然關系中認為,自然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夠成為人的對象性存在,離開人對自然界進行談論是沒有意義的。科學技術在快速地發展,由于自然界自身就是生態平衡的一個系統,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比較有限,所以,我們應該合理地利用自然,將自然資源不斷地開放,并且不應該對自然進行破壞和控制,從而導致生態失去平衡。
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就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統一,人們具體化的生產實踐,社會物質存在的基礎,以及決定社會性質和結構以及面貌的主要因素。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中,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主要來源,隨著社會存在的快速發展,社會意識也在不斷地發展,而對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具有一定的能動反作用[3]。社會意識的獨立性比較強。馬克思認為,無論是人的感覺,還是感覺的人性,都是因為其對象性存在,因為人化自然界,所以才產生出來。
自然界與人的關系中,我們才能夠感知和感受到人對象性存在的人化自然。所以,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理解,必須明確自然界是與人實踐活動一脈相連的人化自然,而不是與人無關的自在自然,如此這樣,在對象性社會存在中,才能夠運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實踐進行指導,從而使社會存在的可持續發展得以有效地促進。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發展和存在的前提,對社會發展沒有決定的作用,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二重關系的維度,也就是人存在形式的實踐活動與外界是有關系的。實踐活動影響自然一葉知秋,因此,從當前來看,人口因素是否合理,既會加速社會發展,又會延緩社會發展。現時代社會發展在人口素質和科學技術方面也更加依靠,低素質人口質量和人口數量過多,無論對于提升人們生活水平,還是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很不利[4]。當前各個國家,都應該重視提升人口素質和控制人口數量,尤其發展中的國家,如此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無論對于實踐和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是建設生態文明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實踐和理論基礎。
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供了理論支撐
人類社會中,馬克思在人與自然關系調控的問題上,認為若想將人類與自然生態衡更好地維護,必須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維護好,從而使人類社會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對現代人需求進行有效地滿足,但是,對于后代人需求滿足的能力也不能損害,也就是經濟、資源、社會以及保護環境協調地發展。提出可持續發展觀,是資本主義工業二十世紀發展,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作為背景,屬于一種與舊經濟發展有區別的模式。其認為社會若想向前發展和進步,必須要將自然與人相互協調地發展。持續發展觀屬于比較全面的一個系統,必須要協調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才能夠更好地發展整個系統[5]。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其的本身,是人無機的身體。人主要依靠自然界進行生活。也就是人為下自然界不致于死亡,人的身體與自然界不斷地進行交往。將自然界損害了,也就是將人類自身的存在基礎損害了。該敘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無所不包和普遍的原理體現出來了,也是當前我們看待環境的態度,無論看待環境問題,還是解決環境問題,都應該采用聯系的觀點。因此,環境問題上,不能單獨地解決和看待問題,而應該采用聯系觀點。國家提倡發展循環經濟,也是根據普遍聯系事物間的規律,將正確理論指導思想提出來,該規律就是健康可持續發展所提出的哲學理論的依據。
給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指明了方向
工業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擴張資本,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工廠排污嚴重地污染了環境,導致社會發展的生態失去了平衡。所以,既要重視建設經濟,發展經濟的方式也應該轉變,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好。
生態環境就是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基礎,在建設經濟過程中,保護生態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將人們犧牲為代價作為生存的環境。從當前來看,中原經濟區的整個生態環境形勢還是不太樂觀。所以,未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過程中,應該運用相應的措施,將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預防和解決[6]。
給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思想原則和理論基礎
在黨的17大報告中,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要求提出來了——生態文明,也就是人類遵循人和社會以及自然發展等的客觀觀律,將精神和物質成果獲得的總和;是以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和諧地共生,以及良性地循環,將健康可持續全面發展作為宗旨的社會;在人類闡明發展史上,生態文明是一個新的階段,是人類將人與自然關系進行處理時,實現的更高境界的一種文明。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才能夠使其形成,尤其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工業文明過渡到更高境界的生態文明過程中,需要走的道路還很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脆弱的生態和污染環境,還是缺乏的不可再生資源等相關問題都會遇到。所以,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思想非常重要[7]。
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使社會主義理論內涵得以進一步地豐富和發展。有效地提升生態文明的意識,致使政治文明和其他文明等的發展和進步得以更好地促進。建設生態文明,主要是從污染嚴重以及低產出和高消耗的工業文明,走向低污染、低消耗、高科技、高效率,以及循環再生、整體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文明。人類健康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和當代人與后代人以及人與環境互相協調的發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將生態環境問題忽視了。問題發展方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必須要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