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轟動是一把“雙刃劍”。虛假、錯誤和消極的輿情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輕人產生負面影響,并引發一系列不合理的表現,如沖動、盲目和偏執。因此,網絡輿情不僅僅需要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掌握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非常有必要。
網民。中國互聯網用戶指出,所謂的網民是指過去六個月中使用過互聯網的6歲及以上的中國居民。目前,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已達到一定規模,這也是互聯網輿論領域關注的源頭和重點。同時,這些網民并不都是網絡輿論的主體,只有那些利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來表達他們對某個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看法,交換自己的觀點,在互聯網上形成共鳴的人。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這些網民在一定意義上是網絡輿論的主體。作為網絡輿論的主體,網民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認識對方。只有出現共同話題,才能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參與討論和交流,或者形成幾點意見,對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形成網絡輿情。
網絡意見領袖。網絡輿論領導者是指在網絡輿論行為中影響他人傳播信息、發表意見的人,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普通網民不同的是,網絡輿論領袖在信息獲取和傳播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往往能傳遞一些獨家新聞報道。因為網絡輿論領導者了解媒體的特點,可以靈活利用媒體參與網絡輿論行為?;ヂ摼W輿論領袖往往由兩個群體組成:第一,知識分子;因為這些群體基本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些是專家和學者。這些人有獨特的見解、清晰的見解、清晰的水平、犀利的文筆、批判性和自我批評的精神,能夠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深刻的分析。當然,這應該使它在網絡輿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次是社會各界的名人。有些政客擁有眾多的追隨者,明星往往是網絡平臺和現實之間無縫的紐帶,他們選擇在網上實名制發言,逐漸成為輿論的中心。不難看出,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網絡輿論領袖都必須在網絡輿論的過程中承擔信息傳遞,話題設置和態度指導的作用,在網絡輿論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網絡推手。“網絡推手”一詞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和關注,從新浪微博用戶“秦火火”開始。2013年,“7·23動車事故后天價賠償外籍旅客”、“郭美美炫富事件”、“張海迪擁有日本國籍”等事件在互聯網上爆發,點燃了公眾的情緒,觸發了一系列不可估量的后果。而背后即是微博ID“秦火火”和“立二拆四”在網上造謠捏造、蓄意炒作。經過警方調查,兩人所在的公司是網絡推手公司北京艾爾瑪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該公司故意制造謠言網絡,惡意侵犯他人的聲譽,非法賺取經濟利益。秦志橋是“秦火火”的真名,而“立二拆四”真名楊秀玉,二人為了提高他們的網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非法獲得更多的利益。太極拳的目的是選擇正確的方法和力量來化解對手的進攻,并借助對手的力量來對抗對手。所謂的“網絡推手”,主要是指人們利用互聯網的特性來制造輿論。這就要求網絡推動者能夠控制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核心”力量,引導和控制輿論的發展方向。在黑暗中逐漸將一個品牌或個人推向輿論的高峰。在大多數情況下,網絡中的輿論傳播最終會呈現出一種離散的網格結構,這將為網絡推動影響網絡輿論提供有利的支持。他們經常利用這種網絡傳播結構的網絡輿論特征,將其放到微博、論壇等公共平臺上。在網民的關注下,他們推動這個話題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產生群體輿論的效應,引發社會效應。
輿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通過多方查證資料、結合案例,它被發現是開始、發展、峰值和衰落的波動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網絡公共事件或公共熱門話題的出現。主題內容是網絡事件的最基本元素。每日BBS和微博中都提到了無數的主題,最終可以演變成網絡活動的主題必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在傳統媒體報道被網絡媒體報道放大后,這可能成為大學生關注的話題。這也可能是互聯網上的一個主要話題。其中一些話題往往指向惱人的公共事務,如2016年“河南周口王娜娜被大學取代”事件,以及河南官員“抹香香”事件;也可能沒有特殊指向,只是暗合了網民的某種心理需求而成為關注的焦點。當大學生對某個話題感興趣時,他們會不斷地發帖或發帖,這個話題已經成為網絡輿情的前提和基本內容。例如,2015年2月26日,河南的“一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溺亡”引起關注。起初,注意力不是很大,每天波動300~400次左右;28日下午,央廣網刊發報道指出“警方否認孟瑞鵬因救人犧牲”,媒體的報道逐漸增加,網民開始集中關注這一話題。
第二階段:網絡事件輿論的產生與輿論領域的形成。在大學生或社會網民表達意見的過程中,有些人常常利用自己的素質充當“輿論領袖”。他們引導網民迅速聚集主題,通過“發帖、灌水、加精、置頂、跟帖、回帖和點擊看帖”形成“滾動傳播”的風格傳播。在此過程中,直接方、利益相關者、事件關注者和其他旁觀者可能通過網絡參與討論。此時,傳統媒體也傾向于隨機參與。憑借自身的專業聲譽和強大的組織資源,他們可以對網絡群體性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和訪談,并調查真相。因此,傳統媒體本身的巨大影響將促進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并與其他媒體的聲音混合形成立體交流,甚至導致網絡輿論出現“二代”不斷擴大和擴散,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耙淮髮W生為救落水兒童溺亡”事件就是這樣持續發酵并逐漸登上熱搜榜的。事件的發展是這樣的:2015年2月27日,大河網發布了一個普通的社會新聞,“一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溺亡”。起初,注意力不是很大,每天漂浮在300~400。關于28日下午,央廣網刊發報道指出“警方否認孟瑞鵬因救人犧牲”,媒體的報道逐漸增加,網民開始集中關注這一話題;一天后,有媒體報道說“落水的母親承認她害怕承擔責任,教孩子撒謊”,輿情再次發生反轉。 3月1日,《河南商報》發表文件稱:“警方恢復了真相,認定孟瑞鵬有營救行為?!?/p>
第三階段:網民輿論在互動中趨同,產生了主導的輿論。隨著校園“熱議話題”討論的不斷深入,那些持相同意見的學生或者一些網絡“輿論領袖”就會成為校園論壇上的活躍成員,逐漸形成網絡空間的強勢聲音,并且往往會出現以意見不同的兩派“意見領袖”為核心,各自形成一個群體,出現兩個陣營。在兩個群體的意見得到共鳴和傳播之后,優勢和劣勢將變得更加清晰和明顯,并且“馬太效應”將出現,即強者越弱,弱者越弱。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其他學生網絡用戶很容易把這些意見當作“多數”或者“優勢”意見進行認知,進而使得網上輿論被少數積極用戶所主導。當大多數人的意見不斷加強時,最終形成了主導輿論。在孟瑞鵬事件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博年站的官方微博是#Top為拒絕認識大學生水域的學生,并要求“不要求回報,只要公平!”。網友也紛紛表示“這樣的家長就應該追責!”“一定要像新加坡、美國等國家一樣,對所有個人和組織的所有違規違法和喪失誠信的行為,嚴格執法,嚴厲處罰?!币恢軆?,該事件主導了微博的熱門搜索和熱門話題列表,引發了網民們熱情地討論。
第四階段:線上和線下多方消化逐漸釋放出輿論壓力。近年來網絡群體性事件必將逐漸從互聯網上的虛擬世界推進到網下的現實社會。輿情的產生不僅喚起了人們對事件本身的正確和錯誤的判斷,而且還討論了其背后的道德和法律,它還對現實社會,尤其是政府行為起著更加重要的監督作用。網絡群體事件有些本身并沒有好、壞的標簽,但給現實社會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應十分明顯,這也是網絡輿論對現實的壓力和改造的具體表現。作為公共事務解決主體的政府、公眾關注議題的個人或組織必須積極響應,及時消除事故本身和輿論的危機,甚至轉“?!睘椤皺C”。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激化矛盾并可能引發一個新一輪輿論風暴。
輔導員在工作中應有一定的敏感度,對可能引發網絡輿情的網絡話題保持關注,在網絡輿情產生的過程中及時做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