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怡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旅游系)
“金課”一詞是伴隨著教育部對于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水平的講話中提出。雙語課程因為師生綜合素質要求高、注重課程實踐環節等特點,符合“金課”的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等要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日益頻繁,雙語課程的開設更顯示出必要性。本文立足于具身認知理論視角,著力打造交互式課堂,繼而提升雙語教學質量,達到雙語“金課”標準。
教育部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 號)和《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2018〕8 號),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隨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紛紛出臺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給大學生“增負”、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指導意見,各高校相繼出臺了落實相關指導意見的具體措施。
回顧十多年前教育部提出的雙語課程及建設等內容,師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教材和教學方式上有別于傳統課程,注重課程實踐環節的開展,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與行業密切接觸等特點,雙語教學對于師生綜合素質、教學要求等方面與傳統課程相比都有較高的要求。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往和合作越來越緊密。通過雙語教學,使當今大學生尤其是經管類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第二語言尤其是英語進行文獻檢索、利用世界范圍內最新、最先進的科技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和吸收專業領域的前沿理論以及最新的實驗方法、技術手段等。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雙語教學體現出教育部“金課”標準。
對于雙語教學的研究,從文獻數據庫查找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雙語教學的研究:雙語教學概念及理論研究,較早對雙語教學概念的探究出現在21世紀初,很多學者的文章提到了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和理解[1][2](盧丹懷2001、孫爾英2002);雙語教學模式,關于這一主題的論文數量較多,主要的雙語教學模式可以分為浸入型雙語教學、保持型雙語教學、過渡型雙語教學[3](田洪2019);雙語教學質量監控或評價模式,學者主要是在雙語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提升教學效果的具體方法以及通過對用TOEFL 和The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來檢測他們所受的國際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4](艾蔚、王靈芝等2015);學生外語水平與雙語教學關系研究方面,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初始英語水平對學科的掌握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兩種語言刺激了思維,促進了雙語者的認知發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雙語教學能夠使不同文化協同發展[5][6][7](俞理明、韓建俠2011,曹琰、郜麗煒等2013,Huseyin&Mukaddes2013)。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將具身理論運用到經管類課程雙語“金課”建設研究的文章較少。本文擬通過對具身理論定義的解讀,了解其基本含義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工作原理,并試圖通過該理論打造雙語“金課”交互式教學模式。
具身認知觀認為,身體的構造、神經的結構、感官與運動系統的活動方式和環境決定了人的認知方式和思維風格,即人的行為塑造了人的靈魂。具身認知強調“具身性”與“情境化”,它認為“人的身體在認知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行為活動方式而形成”。作為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強調身體既是認知的來源,也影響著認知過程。具身認知針對離身認知的缺陷,提出人類認知過程建立在身體及身體與情境互動的基礎上。系列研究已證實,身體與認知過程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面部肌肉狀態能夠影響被試對中性圖片的情感認知,身體對重量的體驗能夠影響被試對事物重要性的判斷等。并且,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也支持了認知的具身特征,為認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經生物學的證據。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觀與生成認知關于行動和認知不可分割的理念具有內涵上的一致性。孔子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荀子則認為“先行后知”,王陽明總結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提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些知行合一觀點強調都是認識過程與行動的緊密聯系,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具身”特征。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曾說過“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開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身體對認知的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以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的。
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和整理,發現具身理論在經管類雙語教學的運用上提及較少,因此本文從橫向交互和縱向交互兩個方面去搭建旅游管理雙語教學體系。橫向交互是以英文原版教材為基礎探尋符合地方高校的交互式教學方法。縱向交互為在雙語專業基礎課之上再開設雙語專業選修課程,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縱向交互模式。
師生交互。該模塊主要的含義表現在課堂上教學,教師作為整堂課的總導演和設計者,負責整個課堂內容和節奏的把握,同時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一言堂。在課堂的形式上可以突破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教材的約束和限制,開設開放式課堂、慕課或網絡式課堂,從而通過身體的感知以及環境的影響。
生生交互。該模塊主要體現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練習中可以貫穿這一理念,如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課堂練習或專題演講,最后同學們互評?;蛘哒n前留有預習題目或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創新。
網絡交互。該模塊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因為互聯網的普及以及5G技術的推廣,更多的學術資源可以共享,更多的數字資料以及企業網站可以瀏覽和學習,這為學生的第二課堂的不斷延伸和充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目前的中外文教材的對比中筆者發現,國外教材更加注重網絡資源尤其是行業網絡資源的有效運用,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互聯網發源國有著很大的關系。
行業交互。具身認知理論尤其強調身體以及環境對認知的作用,在學生學習期間,為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專業知識,需要在特定工作環境中加以練習。因此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不僅要在“坐中學”,更要在“做中學”,通過學習和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調研發現很多高校建立了旅游虛擬實驗室,這種模式即通過高科技手段對環境的模擬和再現,強調了環境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旅游虛擬仿真特色教學平臺均依托校企合作、產學研協作共同開發而成,借助軟件企業或技術、或業務、或人才等優勢,讓學生能夠系統、全面、深入地參與旅游酒店多部門、多崗位的仿真演練,增強實戰經驗,最大化地發揮教學環境和實踐對于雙語教學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