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琦
(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高校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學基本可以靠獎助學金解決或者是生源地貸款解決,但是就業形勢的嚴峻和某些專業學費的升高使本來心理壓力就很大的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1]。幸運的是政府和社會已經意識到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且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也關注著貧困生的心理問題。
高校貧困生入學后,難免會在衣食住行上與其他同學相比較,當發現差距很大時難免會產生自卑感,同時由于自身性格內向會導致不善與人交流,不愿意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心理壓力大等。另外,他們可能會有較強烈的畢業后努力工作回報父母的想法[2]。但是,高校貧困生也有很多的優良品質,比如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獨立自主和誠懇待人等。
(一)有較強的自卑心理
高校的貧困大學生大部分來自落后的山區或者是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在進入大學之前他們就會擔心是否會和同學相處不愉快,進入大學之后,他們會在衣食住行上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這樣會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的情緒。他們很害怕在公共場所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眼界不如其他同學高,擔心老師或者同學會嘲笑他們或者是看不起他們。這些想法和現象都會加大他們的心理壓力,長期以往只會使他們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敢與他人交流。
(二)有很重的焦慮心
高校貧困生在入學后悔想方設法去學校外找兼職賺錢,因為自身學費是依靠獎助學金解決或者是貸款解決,家庭條件決定了生活費需要靠他們自己解決。通常貧困生會很排斥向其他人借錢,因為這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損害。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選擇做兼職賺取自己的生活費。這就使得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還要擔心生活費,會讓他們的焦慮心加重[3]。另外,父母勞累的工作,為了他們能夠正常的完成學業也會使得他們的焦慮心加重。
(三)不擅長人際關系交往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們寧愿遠離同學,也不會給他人嘲笑自己的機會,這也是他們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對他們的自尊要注意保護。
對于高校貧困生而言,僅僅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這需要學校、社會、同學、老師和貧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輔導員作為學生大學生活的領路人,也是他們人生的領路人,在工作中更要注意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與貧困生溝通和交流,解決他們的問題和難處。
(一)真誠的與貧困生交流
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對于一些處在危險邊緣的學生甚至可以起到挽救的作用。所以輔導員要了解清楚貧困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學習情況,在生活和學習中對其進行關心[4]。同時,還要向周圍學生了解貧困生的在校生活情況,動態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經常性的鼓勵他們。盡量讓他們向其他人敞開心扉,接受外界的好意,并做到在正視自身的情況下仍然活得樂觀開朗。
(二)動態掌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
對于貧困生的心理狀況,高校輔導員要動態掌握,當學生心理狀況出現問題時要積極引導他們,排解他們的疑惑和心理壓力。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加強自身的心理能力的素養,正確科學的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輔導員在加強自身心理素養的時候要積極參加一些心理輔導講座或者心理教育活動,同時還要看一些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盡自己所能幫助貧困生。
(三)經常性的鼓勵貧困生
在貧困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輔導員要經常性的鼓勵他們,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大部分的貧困生因為自卑很少與人交流,對自身也不是很自信,如果輔導員能夠經常性的鼓勵他們,讓他們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閃光點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自信起來,也會減輕他們的焦慮心和心理壓力。
(四)正常對待貧困生
在輔導員的工作中,要避免特殊對待貧困生,如果讓貧困生感覺到輔導員對他們的關照過于特殊,會讓他們覺得是因為自身的貧困原因讓老師特殊對待。他們希望老師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閃光點而欣賞他們,所以在工作中輔導員要做到正常對待貧困生。在貧困生的評定中要保證公正公平,對相關的材料審核要仔細,確保貧困生都能拿到資助金。
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其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關注,并積極引導他們,減緩他們的心理壓力,確保他們正常完成學業。要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自身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