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蘭蘭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玉山話屬吳語-上麗片-上山小片(舊分法屬處衢片-龍衢小片),分為本地腔、西鄉腔、上角腔、底角腔。其比較接近浙南吳語,和江西廣豐話、浙江的江山話、常山話相近,可以作基本性的交談。玉山話屬吳語,是吳語中極為保守的一種。吳語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方言,極近中古雅言,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
“來”在《說文解字》中處于【卷五】【來部】,解釋為“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從來。洛哀切”。“來”原意為麥子的“麥”,象形字,象麥子結實的莖稈和芒刺的形狀。古人認為它是上天送來的寶貴禮物,所以就有了現在意義上的“來”意。
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的地方,與“去”、“往”相對,表示動作的趨向。可帶“哞、哱”。
1.快來,噯囝來誚天。(快來,我們來聊天。)
2.“媽媽,外裨來哱。”(媽媽,外婆來了。)
3.“媽媽,外裨來哞。”(媽媽,外婆來過。)
例1是說話者與接收者面對面的談話,位移的主體是話語的接收者。
例2、3位移的主體(外婆)與信息接收者(媽媽)非面對面的交談,且例2加“哱”表正在進行時,例3加“哞”表過去時。
4.你快槮來玉山吧。(你快點來玉山吧。)
5.你快槮到玉山來吧。(你快點到玉山來吧。)
例4、5分別是“來+處所賓語”和“到+處所賓語+來”結構,但兩者意義無差別。
6.邀外公來嘀飯。(叫外公來吃飯。)
7.到外地來嬉。(到外面來玩。)
8.天氣洋好,捱來跳繩嬉。(天氣這么好,我們來玩跳繩。)
9.你笩做飯,我來做。(你不會做飯,我來做。)
例6-9是“來”用在動詞前,形成“來+動詞”的結構;其中例6、7是信息接收者發生位置的變化,即“叫別人過來”;例8、9可以是說話者即信息發出者不發生位置的變化,也可以是說話者即信息發出者發生位置,但說話者一定要發生動作上的變化。且表即將要做的某事。
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例8、9這種情況之下還可以在“來”的后面加“去”,構成“來去+動詞”的形式,但此時表示“說話者”或者“說話者和信息接收者”一同發生位置或動作的變化。例如:
81、天氣洋好,捱來去跳繩嬉。(天氣這么好,我們來玩跳繩。)
91、你笩做飯,我來去做。(你不會做飯,我來做。)
“來”用在動詞之前,這些動詞的主體是有生命特征的人或動物,不包括無生物,這也看得出玉山方言中用詞較嚴格。
10.姑姑楞來一比魚。(姑姑拿來一條魚。)
11.廚房里飄來一陣非常香的東西。(廚房里飄來一陣非常香的東西。)
例10、11中“來”用在動詞后面作趨向補語,表示所說的動作是朝著說話者的方向而來。同時這一情況中,可以在動詞后面加“表示動作變化或已經完成”的“嚒”,并把“來”放在句末,句義不變,如:
101、姑姑楞嚒一比魚來。(姑姑拿來一條魚。)
111、廚房里飄嚒一陣非常香的東西來。(廚房里飄來一陣非常香的東西。)
與上述兩個例子中的末位置“來”有區別語法意義的情況有:“來”有代替具體意義的動詞作用,即“來”在句末,其后還有一個具體的動詞,但在玉山方言中可以直接省掉,以實現語言的經濟性。例如:
12.你笩做飯,我來。(你不會做飯,我來做。)
13.乙個箱子太重,我搬不動,讓你來。(這個箱子太重,我搬不動,讓給你來搬。)
當核函數K(x,y)確定,則通過式(4)和(5)計算可得到BTB和BT?(y),則核稀疏表示方程(3)可以直接用稀疏表示方程的求解方法進行求解。
即例12中,“來”的后面省略了動詞“做”;例13中,“來”的后面省略了動詞“搬”。
1.小朋友坐到來。(小朋友坐下來。)
2.嘀嚒乙碗飯來。(把這碗飯吃掉。)
以上例子的“來”居于句末,表使令或祈請別人進行某項動作,以便達到說話者的要求。
3.——你到湊來去來?(你去哪里呢?)
以上對話中,“來”相當于“咧”。在疑問句中“來”放在句末作疑問詞;在陳述句中“來”放在句末表確定語氣,起強調作用,表示去的地方是“上饒”,而非別的地方。
4.快槮嗑洗衣服來。(快點去洗衣服。)
5.早槮把飯嘀嚒嗑來。(早點把飯吃了。)
例4、5中的“來”由說話者的語氣而定,可帶著祈使語氣,也可帶勸勉語氣。
6.乙個真銫是好瞅來!(這個真好看!)
7.乙個味死啵來!(這個太好吃了!)
8.乙個豆腐真臭來!(這個豆腐真臭!)
例6、7、8表示感嘆的語氣,對事物表示喜愛、夸贊等;或者是排斥、批評等。
9.乙幾天一直躲得個里下雨來。(這幾天一直在下雨。)
10.杭州離玉山到底有幾吽來?(杭州離玉山到底有多遠呢?)
11.娜妹冚冚好去嚒山里來。(妹妹剛好去了山上。)
例9是說話者對近幾天天氣狀況的描述和確認;例10是說話者對自己的疑問進行的描述,希望得到對方的確認;例11是說話者對發生的事實進行的描述與判斷。在例9中還帶著持續狀態的意義。
綜上所述,玉山方言中的“來”有兩種讀音,分別是[li24]和[l0]。讀音的不同也顯示著其詞義和側重點不同,[li24]主要作動詞和補語,表示動作的趨向,不同句子結構所表示的主體發生的位置有差異。[l0]主要表使令、祈請、疑問、強調、勸勉、感嘆等語氣。